中國央視春晚直接把廣告植入文藝節目中去表演,不禁讓公衆愕然。主事者回應說,他們植入的還「不生硬」。看這話說的,似乎問題在於觀衆不懂藝術,看到了不該看的。他們還在爲這番收錢的「創意」洋洋自得呢,觀衆卻來掃興了。可是,不好意思,這不是生硬不生硬的問題。以文藝的形式表演廣告,那就叫「廣告」,把它歸到廣告裏,纔不生硬。你硬說你的手法高明,藏得藝術,所以不是廣告,那麼,你還收不收某酒和某網給的廣告費了?
如果在文藝作品中植入廣告表演還叫文藝,那麼,牛奶加入三聚氰胺就還叫牛奶,而不是「三聚氰胺奶」。央視這幫策劃大師太有才了,他們不是要讓廣告顯得文藝,而是要把文藝賣成廣告。看來,《金瓶梅》沒有跟某種偉哥合作,《水滸傳》不附帶經營一種跌打膏藥,那是因爲沒有趕上央視這幫天才,浪費了資源。這幫玩世不恭的先生們,就是這樣一邊以藝術家自命,一邊又輕薄著自己手上的活兒。
但如果要走正道,廣告就應該「生硬」,讓公衆能一眼分辨得出來。文藝卻不能失去純粹性和獨立性。成爲廣告和金錢的奴婢,就不是文藝。不過,這樣的願望將會顯得比較奢侈了:考慮到央視總是準確地居於正確導向的地位,那麼,以「不生硬」的藝術障眼法在文藝節目中夾帶廣告,或將成爲未來文藝發展的方向。事實上,去年春晚央視就進行了成功的探索,今年是更上層樓。
您已閱讀35%(544字),剩餘65%(10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