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坎昆——難突破的氣候談判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易鵬:哥本哈根失敗了,不表明氣候談判就到了終點。坎昆氣候會談依舊會不斷推進氣候談判的進程。氣候談判永遠是個接力比賽,也許有一段跑得不好,但終歸還是往前。

如何抑制氣候變化?

牛津大學教授赫爾姆:過去二十年,全球在碳減排上幾乎沒有任何進展。一是因爲京都策略的失敗,二是因爲發達國家篡改減排數字。真正有效的做法,還是推出碳邊境稅。

智庫
一個緩慢的開始——哥本哈根氣候會議

很難說這次會議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因爲它也許連一個逗號都不算。哥本哈根以後、墨西哥以前的第一步,即應該是美國通過減排立法。

分析:中國「軟實力」建設遭遇「硬障礙」

哥本哈根會議紛爭、將一名持不同政見者送進監獄和處死英國毒販等事件,再次引發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否與其渴望的國際尊重相匹配。

後哥本哈根:我們必須另謀出路

哥本哈根共識中心主任隆伯格:哥本哈根峯會的失敗,或許會使我們警醒:現階段我們必須致力於降低綠色能源的成本,而不是削減碳排放。

分析:哥本哈根之後,中國如何謀局?

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談中成功避免作出硬性減排承諾,並且鞏固了外交強國的地位,但未能實現另一個目標:避免被視作一個反面角色。

歐盟碳排放基準價格大幅下跌

受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影響,碳排放價格昨日大幅下挫,沉重打擊了歐盟碳交易計劃的可信度。據分析師們估算,碳排放每噸價格高於40歐元,才足以刺激對低碳新技術的投資。

哥本哈根最後激辯的5小時

氣候組織大中華區政策與研究總監喻捷:哥本哈根氣候峯會上歷時五個小時的最後一場辯論,如一個縮影,濃縮了氣候談判近二十年的歷程。

《哥本哈根協議》不足以讓地球擺脫危險

協議的侷限性和缺乏法律約束力,使得各國可能會只遵守承諾區間的下限。在下月月底各國給出最後減排承諾的期限之前,還有大量說服工作要做。

國際大企業抨擊哥本哈根「協議」

許多國際著名企業對哥本哈根達成的氣候協議感到失望和困惑,表示該協議未帶來足夠的確定性,爲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所需的鉅額投資提供依據。

最後一日:哥本哈根與奇蹟擦肩而過

談判最後一天,人們將希望寄託於美國總統歐巴馬,但希望看見美國拿出更多資金和減排目標的人們失望了。會議最後一刻通過的「哥本哈根協議」,因爲沒有法律約束力,而讓許多參會者深深失望。

哥本哈根升起的新曙光

中美的讓步不是簡單的技術讓步,而是形成一個新的全球共識的寶貴起點。全球化的主題已經涉及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超越了戰爭和意識形態。這可能是人類送給自己的最佳禮物。

特寫:哥本哈根峯會的最後一天

哥本哈根氣候峯會的最後一天,是漫長、艱難的一天。從凌晨到深夜,各國領導人一直就諸多的爭議問題進行艱苦的討價還價。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在這一天就舉行了兩次會談。

分析:希拉里能成爲哥本哈根的「救贖者」嗎?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李虎軍:哥本哈根談判倒數第二天,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高調宣佈:美國願意加入千億美元援助計劃。但這個承諾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

分析:哥本哈根氣候談判衝刺

出席哥本哈根氣候峯會的多數國家領導人已在昨晚抵達丹麥首都,預期他們今天將面對艱鉅的談判。關鍵未決問題之一是,中國在減排問題上會作出多大讓步。

不能讓富國食言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薩克斯:根據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富國有義務爲較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買單,但富國沒有認真履行義務。

特寫:決戰前夜的貝拉中心

「主席草案」風波使得16日的磋商變成了一場互不信任的惡夢。對於許多與會者而言,16日晚將是他們在貝拉中心的最後一夜,這裏成了「大限」及至前的風暴眼。

Lex專欄:核能或成減排最大贏家

來自丹麥的那一縷綠光,或許並不符合環保主義者的想像。他們應該開始認真面對一個不那麼令人寬慰的事實:核能恐將大行其道。

哥本哈根的中國尷尬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之渺:任何一個到過北京或上海的人恐怕都很難被說服,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應當與非洲大陸上那些最貧窮的人們一樣得到援助。

FT社評:世界領導人必須爲氣候變化達成協議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達成協議的希望看上去一天不如一天。如果說有任何時刻是需要政治家才能的,那麼現在肯定到了這樣的時刻。無所作爲將是可恥的。

分析:哥本哈根緊張局勢日益升級

世界領導人週三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匯聚。與此同時,丹麥警察與示威者發生衝突。然而,各國領導人的談判會推動還是阻礙整個進程,尚不清楚。

哥本哈根:爲失敗做準備

氣候組織大中華區政策與研究總監喻捷:距離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結束還有36個小時,大會主席康妮被替換,繼任的是丹麥首相拉沐森。一種猜測是,這是發展中國家一派的失敗。

分析:中國減排承諾遭質疑

常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在中國官方將北京天氣定義爲「藍天日」時,美國大使館的數據則警示空氣質量「有害健康」。發達國家和中國就是否允許外部覈查減排數量上,存在嚴重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