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形象

分析:中國「軟實力」建設遭遇「硬障礙」

哥本哈根會議紛爭、將一名持不同政見者送進監獄和處死英國毒販等事件,再次引發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否與其渴望的國際尊重相匹配。

如果說2009年是屬於中國的一年,而21世紀的最初十年是中國持續快速崛起的十年,那麼過去兩週則讓中國的全球雄心遭受了挫折。哥本哈根會議、將一名持不同政見者送進監獄和處死英國毒販等事件,再次引發了這樣的問題: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否與其渴望的國際尊重相匹配。

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中國都在悄悄努力,徹底改變其全球形象。在美國發動兩場不得人心的戰爭之時,北京擴大了對外援助規模,解決了在亞洲的敏感邊境糾紛,對外展示出一副不具威脅的形象。現在,中國想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今年夏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一次講話中概述了中國提高影響力所需的四個「力」,除了「經濟競爭力」和「政治影響力」之外,還有「形象親和力」和「道義感召力」。由此傳遞的資訊是明確的:要實現大國地位,中國需要軟實力——不是來自金錢或威勢,而是來自人們的敬佩。

您已閱讀27%(355字),剩餘73%(9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