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

金融業不再受中國年輕人青睞

減薪和追回獎金等金融行業整頓行動,給下一代金融專業人士的職業前景蒙上陰影。金融和經濟學不再是中國最聰明學生的首選專業。

高考
高考後的志願抉擇,個人意願到底重不重要?

徐海娜:在這件中學階段最後的「人生大事」上,幾乎所有人都在從他人評價的角度給意見,而沒有看到有人提及學生自己的興趣和意願。

教育
《人生七年》的啓示

魏城:中國高考日前夕,英國播放了《人生七年》的最新一集。這套歷時半個多世紀的系列紀錄片能給中國考生提供什麼啓示呢?

歡迎到上海入讀英式私校

隨著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中產階級的壯大,越來越多英國知名教育機構赴海外開設國際學校,這爲英國發揮軟實力帶來了巨大機遇。

教育
體育課真能讓孩子愛上運動嗎?

徐海娜:中國的教育體系一向重視體育,但學校裏的體育課是否真能培養起孩子對運動的熱情,卻要打個問號。

教育
「小升初」裏的經濟學:跨期選擇

李靜:小升初只是孩子教育發展的一個時間點,但父母過高的預期和短視行爲,如同經濟學跨期理論中對跨期因素的過高折現率,卻可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潛在的傷害。

投資者對中國教育新創企業VIPKID熱情轉淡

曾被中國父母讓孩子學英語的熱情所吸引的投資者表示,他們對正在進行5億美元籌資的VIPKID的高成本感到擔憂。

教育
當上海數學老師來英國教學

何越:中英數學老師交換項目已實施近三年,我女兒所在的英國小學恰好是試點小學之一。英國數學老師有何收穫?

教育
中國中小學國際教育遭遇「寒流」

肖經棟:中國國際學校2018年十年級招生普遍遇冷。逾80%國際學校未完成招生指標。北上廣深四城,深圳最爲明顯。

教育
追捧與質疑之下的亞洲「高分」

儘管亞洲教育的成果在全球受到追捧,但亞洲國家正在質疑自己的學校制度——特別是它們能否幫助下一代爲日新月異的世界做好準備。

文化
民國時期,中國大學到底什麼樣?

沈凌:《無問西東》引起熱評,激起對民國時期中國大學的嚮往,民國時期的中國大學真那麼美嗎?

中國公立高中國際部的囚徒困境

肖經棟:中國知名公立高中在英美頂級大學申請結果上遙遙領先,但他們的國際教育部的未來卻並不確定。

中國慈善家最熱心教育

西方慈善家的熱門捐贈領域包括宗教、醫學研究和動物福利,而中國慈善家們最熱心支持的事業就是教育。

與FT共進下午茶:魯白

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談中國的大學、高考、教育和希冀。中國教育改革可從西方借鑑許多經驗,卻應注意避免盲從。

教育
我在地方三本學院如何「做教育」?

陳振鐸:體制堅硬,時局艱難,我倒願意在夾縫中找機會。四年多的實驗,我在剛性教育體制和學生自由培養之間找到了平衡。

中國學校爲何向西方學習創造力教育?

韋斯特-奈茨:近年中國教育在西方越來越受到推崇,而中國自己卻正在向西方學習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非物質因素成爲大學生擇業重要衡量指標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國今年大學畢業生近800萬。我們提出了衡量大學生就業城市的新指標:城市非物質吸引力。

英國爲何實施「上海數學教學法」?

何越:英國教育部學校部部長解釋爲何引進上海數學教學法,但PISA測試負責人指出英式數學教育更死記硬背。

高考
數據:京滬名校高考招生偏愛本地生?

大批中國考生即將走向高考考場。長期以來,外省考生和家長普遍質疑,京滬名校在高考招生上對本地學生有所保護。這些質疑是否屬實?通過數據,我們帶你解讀。

中國學者呼籲加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學

一羣中國學者表示,中國大學生須停止被西方經濟學原理洗腦

科學
屠呦呦獲諾獎拷問中國科研體制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龔刃韌:屠呦呦獲獎揭示出中國現行科研體制存在的嚴重問題,大量經費的投入未必能推進科學、學術的進步和創新,反而會導致嚴重的學術腐敗。

中國數學完勝英國?

讀者王凌潔:中英兩國數學教育究竟有無可比性?是套路不同,還是實質上的優劣之分?數學能力的重要性是在英國被低估了,還是在中國被高估了?

速讀
向中國式教育取經?

英國計劃與中國相互派遣教師,以瞭解中國人的數字頭腦爲何如此靈光。但FT專欄作家帕提•華德米爾對這一計劃產生了疑問——如果中國學校真的那麼好,爲何高達85%的中國家長考慮將孩子送到國外去留學?

讀《那時,我們軍訓了一年》有感

讀者石碓巖:我沒想過作者提到的軍訓給這一代學生帶來的問題,如就業、升遷等,但那些因軍訓而未選擇北大和復旦的學生是不是也失去了很多機會?

軍訓
那時,我們軍訓了一年

FT中文網撰稿人長安:1989-1992年,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新生需要赴軍校軍訓一年,學制延長爲五年。在我看來,這是另一種「上山下鄉」。

教育
向中國式教育取經

FT記者華德米爾:英國準備向中國學習數學教育,但中國家長卻正急著自掏腰包把子女送到國外留學。或許,他們知道一些外人不知道的東西。

院士被抓說明了什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中國的腐敗居然到達科學家層面,很多人無法接受,但科學家並非生活在真空中,除了專業素養,人性與制度環境與普通人一樣。

讀者來信:幫幫鄉鎮中學的孩子們

讀者Olivia:在中國許多鄉鎮中學的普通班裏,不少學生看不到努力的出路,過早地放棄了學習,有的人甚至走向了沉淪。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幫幫這些孩子們呢?

教育
小學課間不活動,誰之過?

FT中文網撰稿人戚德志:小學生課間活動時被鼓勵坐在座位上,以防止推搡出現意外。在信任缺失的前提下,孩子的天性成了教育維穩的犧牲品。

民辦高等教育的責任與困境

黃河科技學院副院長楊保成認爲,辦大學不能簡簡單單像辦一個培訓班一樣,只給學生技能,而不管學生人格的發展。在這中間,有很多的矛盾。

從耶魯與北大的招生廣告談起

友成大學校長湯敏博士:最近,我發了一條微網誌,把耶魯大學學生做的一個招生影片與北大的一個影片鏈接都放在一起,由大家看後進行對比。

「五道槓」傳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少先隊武漢市總隊副總隊長黃藝博成爲和「精神病人」徐武同名的新聞主角,肩佩「五道槓」,兩三歲看《新聞聯播》,被韓寒譽爲「好乾部」。

教育:中國經濟上行的硬傷

樂觀者和悲觀者都喜歡把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與今天的中國進行比較,但中國的現狀遠不如當時的日本,因爲教育狀況差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