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科學

屠呦呦獲諾獎拷問中國科研體制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龔刃韌:屠呦呦獲獎揭示出中國現行科研體制存在的嚴重問題,大量經費的投入未必能推進科學、學術的進步和創新,反而會導致嚴重的學術腐敗。

10月5日,諾貝兒獎評審委員會宣佈,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與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兒醫學獎。這是中國內地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兒科學獎,終於實現了中國本土科學家諾貝兒科學獎零的突破。然而,屠呦呦的研究過程和獲獎經歷也暴露出中國現行科研體制存在的嚴重問題。

創新能力衰退

屠呦呦的獲獎成果發端於40多年前「抗美援越」的軍工項目。1960年代初美國出兵越南後,雙方軍隊都因瘧疾造成嚴重減員,越方向中國求助。1967年由中國軍方領頭,組織七個省市60多家科研單位協力攻關抗藥性惡性瘧疾防治,稱爲「523任務(523項目)」。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在1969年接受了抗瘧疾藥研究任務。由於「文革」時期部分資深科研人員只能「靠邊站」,當時還是助理研究員的屠呦呦被任命爲中藥研究所「523任務」研究組組長。「文革」時期全國科研幾乎都停頓了,科研人員能接受這樣的研究任務而不用去「搞革命」是很幸運的,都會很珍惜並不計名利地投入。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對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1971年發現中藥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對瘧原蟲有100%抑制率,1972年從該有效部分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爲青蒿素。1978年11月,全國「523」領導小組召開治療瘧疾科研成果鑑定會,宣告了青蒿素的研製成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屠呦呦對於發現青蒿素的貢獻得到了國際認可。

您已閱讀16%(604字),剩餘84%(32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