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而濃霧瀰漫的早晨,北京市八一學校(Beijing Bayi School)的禮堂裏,道具是壞的,演員忘記臺詞,機械大幕的保險絲也燒斷了。還有四個小時,我挑選的22名沒有任何錶演經驗的14歲中國小演員,將爲1500名觀衆表演《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用英語。他們所接受的全部教育都告訴他們,戲劇是個無關緊要的東西。當我在劇場裏跑來跑去,努力尋找缺席的喬爺爺(Grandpa Joe)和無影無蹤的金獎券(Golden Ticket)時,我又一次問自己:我在這兒幹嘛呢?
近年來,中國教育越來越被盛讚爲「優於」西方教育方式。在2012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代表中國參賽的上海地區在科學、閱讀和數學三個科目中均奪得第一。中國在面向全球15歲學生的Pisa測試中的成功,更加深了世界的天平正在向東方傾斜的印象。焦慮的西方政府對此事非常重視——人們原本就日益擔憂,中國教育的成功將不可避免地爲其在經濟和文化上取得主導地位鋪平道路。換句話說,如前英國政府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在擔任教育大臣時所直言,英國要麼可以「開始像中國人一樣努力,要麼我們很快就要爲中國人打工了。」
在許多人看來,解決方案很簡單:無論他們做什麼,我們照做就是。去年7月,有報導稱英國8000所小學將獲撥款,用以實行中國所使用的數學教學法——「熟練掌握」法。「熟練掌握」法教學總是整個班一起教,不按學習程度對學生進行分組,這樣好學生會幫助差學生跟上進度。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做了一個實驗,將部分學生交給一羣中國教師,看看他們能否提高成績,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跟拍了這一過程。今年秋天,倫敦將開設第一所英漢雙語的私立預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