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人生七年》的啓示

魏城:中國高考日前夕,英國播放了《人生七年》的最新一集。這套歷時半個多世紀的系列紀錄片能給中國考生提供什麼啓示呢?

中國高考的前三天(6月4、5、6日),許多英國人晚上9點以後,都安安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一套拍攝了半個多世紀的系列紀錄片《The Up Series》的最新一集《63 Up》。

《The Up Series》中文譯爲《人生七年》,又譯《成長系列》,第一集《7 Up》於1964年播放,原來打算作爲一部獨立存在的紀錄片,其靈感來自於一句耶穌會格言「給我一個男孩,直到七歲,我會還給你一個男人(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意思類似於中文的「七歲看老」,編導從英國不同的社會階層中選取了14個7歲兒童(10個男童,4個女童),展示了他們生活的一些片段,又問了他們許多問題,該片明說的目的,是其片首的一句話:「我們把這些孩子聚在一起,因爲我們想一窺2000年英國的樣子。2000年英國的工會領袖和公司高階主管現在只有7歲。」其未言明的目的,則是想探究這些孩子的階級出身是否提前註定了他們未來的前途。

7年後,該片當時的研究助理邁克爾•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突發奇想:如果把這14個孩子找回來再拍一集紀錄片,也許更有意思。於是,接手做了《7 Up +7》採訪人兼導演的艾普泰德持之以恆地把他的這個奇想堅持了下去,每隔7年拍一集,一直拍到今年的《63 Up》。半個多世紀下來,艾普泰德本人成了世界著名的導演,他執導的《人生七年》也被評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首。

您已閱讀17%(637字),剩餘83%(31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中國

身在海外,遠觀中國,雖屬無奈,但也落得一個獨特的「距離感」,也許觀感更爲冷靜、客觀。 作者魏城,1959年出生於中國北京,1992年移居加拿大,1998年移居英國。先後在《中國青年報》、《星島日報》加拿大版、英國廣播公司工作,現任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資深記者、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