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招生的地域性不平等,早已不是新聞。每年在各大論壇和高考討論羣裏,都有學生和家長憤憤地指出自己心儀的學校在本省的招生數量遠少於其他省份。由於學生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所以高校給各省分配不同的「招生名額」,相當於給每位考生出生時就設下了高矮不一的門檻。
過往的媒體或網路討論,對高校在各省招生情況的分析往往存在缺陷。有的文章比較了高校在各省的分數線,但由於各省考卷不同,比較分數線高低沒有意義。另一些分析則參考了大學高考前公佈的招生計劃,但由於實際入學人數與計劃招生人數通常有很大出入,所以單純比較計劃招生人數遠遠不夠。例如,清華大學2013年計劃在北京招203人,但實際有368名北京考生入學,是計劃的1.8倍。實際招生人數超出計劃並不是「黑幕」——計劃外的考生都是通過保送、自主招生等公開管道被錄取的,且各省都有。
由於實際入學人數和計劃差異較大,且我們有理由猜測在發達地區差異更大,所以做一個對實際入學人數的分析就顯得尤爲重要。
您已閱讀14%(419字),剩餘86%(25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