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中國

教育
《人生七年》的啓示

魏城:中國高考日前夕,英國播放了《人生七年》的最新一集。這套歷時半個多世紀的系列紀錄片能給中國考生提供什麼啓示呢?

蔣經國:臺灣民主「開閘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今天是臺灣大選前夕,也是蔣經國逝世24週年紀念日。如果沒有蔣經國臨終前的解嚴開禁之舉,臺灣的民主進程可能會延遲多年。

9•11:十年興衰兩茫茫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9•11已經過去了十年。但這十年最大的主題不是9•11,而是中國和其它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是美國和其它發達國家的相對衰落。

中國:出師未捷身先老?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最新公佈的有關中國「多老」和「少子」的統計數據也許表明,僅僅採取完全放開二胎生育的溫和舉措,可能已經不能扭轉中國迅猛奔向老齡化社會的殘酷趨勢了。

陳游標:首善,還是首惡?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讓前「中國首善」陳游標感到委屈的是:最近中國人激烈爭論的話題,卻涉及他是否在行「惡」。但這場爭論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判斷一個人善行真僞的層面。

藥家鑫案與死刑存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藥家鑫案在中國引發了一場熱烈的、甚至充滿了火藥味兒的大討論,並延伸到了死刑的存廢,多數人反對廢除所有死刑。

百度
職業文化人終將消亡?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中國一批作家、音樂人最近與百度的版權糾紛,反映了網路時代中國職業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網路侵權盜版大潮衝擊下,這個階層是否最終會消亡?

福島核電站與南京梧桐樹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福島核電站建在日本,南京梧桐樹長在中國,兩者似乎沒有什麼關聯。但最近從日本核電站傳來的爆炸聲,似乎給了中國的「護樹運動」新的動力。

「放養」還是「圈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美籍華裔「虎媽媽」蔡美兒在全球掀起了一場關於如何管教子女的大爭論:究竟是中國式育兒法,還是美國式育兒法更佳?

中國與英國:經濟成長的夥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儘管李克強訪英期間中英兩國簽署的商業協議金額遠遠低於中國和西班牙、德國簽署的協議金額,但英國政府更感興趣的是李克強此行提出的一個口號。

鬼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西方城市多是工商業中心,城隨商走,中國城市則多是政府所在地,城隨官走。可惜的是,政府能定拆哪建哪,卻不能定興哪旺哪。

中國的下一個五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最近舉辦論壇,討論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轉型、政治繼承和對外關係。英國著名「中國通」 諾蘭教授的觀點引起聽衆強烈興趣。

「越來越瞎搞」的中國房調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面對天價樓市,中國政府是否就無能爲力呢?非也;但「看得見的手」不應伸向商品房市場,去限購、限外、徵稅、限價,而應伸向最需要出「手」的領域。

中國人的「後門困境」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在中國,人人都知道「關係社會」不公正、不經濟,但人人更清楚沒有「關係」的害處,於是,人人都拼命拉關係、走後門,從而形成了一個更加不公正、更加不經濟的社會環境。

中國富人「哪來的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常理告訴我:如果中國大城市存在著比西方還貴的物價,那就一定有比西方還富的人羣在支撐著這種物價。我今年在北京生活了半年多,所見所聞,確實驗證了這一常理。

英國人心目中的中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最新調查顯示,普通英國人對中國形象和中國製造的評價仍較低;英國人對不同國家的熱情程度,中國略高於俄羅斯,但遠低於法國和美國。

中國一直在「補貼」西方?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乍一聽,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人均GDP遠遠低於西方的中國,物價卻比人家貴。但在很多情況下,這的確是事實。

別了,山西煤老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山西煤改困局反映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困局:國企無效率,私企無公平,出路何在?

讓中國經濟成爲「內燃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中國文化中某些習俗有助於提升國民消費,中國政府應該創造條件,使其成爲中國經濟的最大內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