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業兼併重組的新聞,在左右陣營壁壘分明的中國,再次引起情緒激烈的對罵和自動站隊的對壘:某些右派經濟學家在礦難頻發時一直失聲,不曾站出來維護礦工的生命權利和經濟利益,但當煤老闆的煤窯未能賣出個好價錢時,卻拍案而起,憤憤地指責政府侵犯了公民的私有財產權益,言語之間也或顯或隱地流露出對山西煤老闆這一羣體人間消失的某種惆悵之緒;某些左派人士則不管「國」字型大小企業佔上風是否最終有利於底層勞工,但只要煤老闆倒楣,就對山西煤改完全肯定,拍手叫好。
其實,山西煤改困局也反映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困局:國企無效率,私企無公平,出路何在?
的確,在中國,還沒有哪一個羣體像山西煤老闆那樣最典型、最集中地代表了資本家多面性中醜惡的那一面,用中國財經評論家葉檀的話來說,山西煤老闆是「三無產品」:無文化、無信仰、無創新能力:「煤老闆一無商業文化內涵,與煤老闆能夠聯繫在一起的不是誠信、不是企業家的破壞性創新精神、不是初始之初的戰戰競競如履薄冰,而是一擲千金購買豪宅,是品位低下揮金如土令人咋舌。煤老闆二無信仰,纔有令人震驚的黑煤窯童奴現象,不僅違法使用童工,甚至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滿足,有基本道德信仰的人無法做出如此無底線的事。煤老闆三無創新精神,他們從政府那裏獲得煤炭資源,用簡陋的方法挖掘,通過煤炭的稀缺性換取大把現金,我們沒有看到小煤礦出現組織結構與管理結構的創新,更沒有看到技術的創新。」
您已閱讀21%(588字),剩餘79%(21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