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遠觀中國

中國人的「後門困境」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在中國,人人都知道「關係社會」不公正、不經濟,但人人更清楚沒有「關係」的害處,於是,人人都拼命拉關係、走後門,從而形成了一個更加不公正、更加不經濟的社會環境。

我在中國國內的一位朋友對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年夏天,他去外地旅行,在中國北方一個小縣城的火車站售票處排隊買票。天很熱,隊伍有點兒長,不久便陸續有些人不耐煩,離隊去售票處後門找熟人。他估計這些人都是本地人,大概因爲這個小縣城不大,買票者、賣票者多少都會有些沾親帶故的關係。他人生地不熟,只好老老實實地排隊等待。漸漸地,離隊的人越來越多,前門的隊伍越來越短,最後,像他這樣的外地人也沒花太多時間便買到了票。買票後,出於好奇,他繞到了售票處的後門,發現那裏的本地人也排起了不短的隊,其中一人曾在前門的隊伍中排在他的前面。

聽完這個故事,我笑岔了氣。我不知道這是他親身經歷的真事,還是僅僅是個笑話。我判斷,是真事的可能性不大:第一,我的這個朋友總是愛說笑話;第二,走後門的人通常不會再排隊;第三,如果後門的隊伍太長,他們最終會返回前門的。

但即便他說的是個笑話,我也覺得它體現了更深層的真實:第一,它揭示了「關係」在中國的重要性;第二,它反映了中國人對「關係學」既迷戀又反感的複雜情感;第三,它也順便調侃了一下「走後門」現象的荒謬本質。

您已閱讀16%(462字),剩餘84%(24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中國

身在海外,遠觀中國,雖屬無奈,但也落得一個獨特的「距離感」,也許觀感更爲冷靜、客觀。 作者魏城,1959年出生於中國北京,1992年移居加拿大,1998年移居英國。先後在《中國青年報》、《星島日報》加拿大版、英國廣播公司工作,現任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資深記者、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