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高考

高考1980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力奮:中國的高考怕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場。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熬過了這個殘酷的成人禮。如果晚生三十年,真不知如何面對考場與成功學的重壓。

這幾天,中國在高考。這應是全世界最大的考場。每年6月上旬,當高考在暑夏的燥熱中逼近,潛意識裏我都在竭力逃避它。說不清爲什麼。或許是暗自慶幸,我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受洗,熬過了高考這個殘酷的中國式成人禮。如果晚生三十年,真不知如何面對今朝的考場與成功學的重壓。對今天的考場,我茫然與惶恐。對後輩考生,我同情,甚至有莫名的敬畏。我祝福他們。前不久,當我無力解答小侄子求助的幾道小學數字題時,伴著苦笑,我的自信已碎落一地。我還能考上大學嗎?

1980年,我從上海一所普通高中畢業,報名高考。如果不是鄧小平文革後恢復大學招生,作爲長子,我應被分配到市郊農場當個農民,或在街道企業做名工人。初中畢業時,上海正恢復重點高中。當時,有套數理化自學叢書,是中國最稀缺的暢銷書。上海南京東路新華書店門口,有通宵排隊搶購輔導教材的學生或父母。我理科弱,未額外補習,被重點中學刷下。所幸我就讀的普通中學有專業優秀、教育有方、對學生竭盡心力的各科老師,要不我真可能半道離場了。

那年高考,上海共有23萬應屆考生,大學錄取率僅4%。高中最後一年,我決定轉考文科。那個年頭,實行全國統一試卷。考生先填志願,再進考場,而後再按考分錄取。文科,考語文、數學、政治、歷史、地理五門。國門初開,英語也考,僅計30%。那些年,高考在7月酷暑,上海就像個蒸籠。我和同學坐著巴士趕去考場,兜裏有買汽水和點心的零錢。考到一半,教室裏全是提神醒腦的風油精味。抹腦門時,一不小心,抹到眼睛,辣得流淚。當年的作文題,是「達芬奇畫蛋」。從我考砸的語文分數看,我的作文,與標準答案上的主題思想一定沒有對位,是說達芬奇熟能生巧,還是精益求精,我已全無印象。班主任知道我有作文自我發揮的毛病,考前再三叮囑,高考一輩子就考一次。無論同意與否,你要盯住標準答案的思想。拿到高分,考進大學,你就自由了。

您已閱讀46%(769字),剩餘54%(8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西兩半錄

《中西兩半錄》是FT中文網創刋總編輯張力奮卸任後的個人專欄,暫定兩週一篇。人生至此,他在中國與西方生活、工作的時間各佔了一半,對東方與西方,他常分身無術,糾結困惑中,行走東西兩岸。他對日常生活感興趣。在他看來,制度就是日常生活。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