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專欄

中國需要怎樣的專欄作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力奮:我把專欄看作是一份出版物的性格。若你問,中國需要怎樣的專欄作家,我會把揚雨果的雕像放在跟前。專欄作家,多半爲影響力和眼球而寫作。雨果不是。

我從來沒寫過專欄。一直不敢動此念頭,是深知專欄可讓作者寢食不安。3月31日,我辭任FT中文網總編輯,答應寫個專欄。動靜不敢大,先雙週一篇。2003年,我在倫敦介入創辦FT中文網,看她降生、掙扎、存活,幫著把一個原本不存在的東西帶到世上。之後十二年,佔我精力最多的可能就是發掘專欄作家,擺一個思想的花市。這些年,我對我們的專欄作家多有「侵擾」,現在是還債的時候。

FT中文網上,有兩類專欄作家:從倫敦飄洋過海的英國派,和中國本土派。英國派的代表人物,有論辯強悍、縱橫政經、常把論敵逼得喘不過氣來的沃爾夫;有八十一歲才榮休、一輩子反主流的布里坦,畢生追尋一個問題「資本主義與人性」;有以調侃「哈佛商業評論」爲樂的凱拉韋。她性情羞澀,對矯情的管理教條卻痛辣不諱,且徑自嘲;有把地域政治寫得像鄰家故事的拉赫曼。記得創刊初年,沃爾夫曾對我扔下一句狠話:「我的專欄能翻得成中文嗎?」我請翻譯部同事各自「領養」一位心氣相投的專欄作家,術有專攻。朝暮相伴,譯筆自然流淌每位專欄作家的語言丶個性與好惡。

本土的中國專欄作家,十多年間,已換了好幾茬。早期的,多半是相識相知的友人或學長,如周其仁、薜兆豐、許知遠、吳曉波、丁學良等。迄今,最飄逸的許知遠寫得時間最長。他長髮已寫成灰白,可惜稿酬並不見漲太多,這是我要道歉的。他的「中國紀事」,若干年後再讀,會是珍貴的社會學文字;請徐達內寫「媒體札記」,也未料及他的馬拉松耐力,最後把公司也託付他人,黎明即起,專注碼字三年多;當然,還有怒目金剛也柔情似水的老愚,用「第三眼」看中國的加藤嘉一、文氣但內忍的吳曉波、讀得海耶克真髓的韋森、精緻讀書、思考爲生的何帆,無酒不落筆的丁學良,魏城「遠觀中國」的獨特眼力。專欄作家們觀點各異,無論左右,彼此衝撞,只要自圓其說,我都尊重、予以放行。記得前年專程去成都拜訪八十多歲的流沙河先生,邀他寫漢字之流變。他的專欄,流量並不高,是中國文化之不幸。

您已閱讀32%(802字),剩餘68%(16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西兩半錄

《中西兩半錄》是FT中文網創刋總編輯張力奮卸任後的個人專欄,暫定兩週一篇。人生至此,他在中國與西方生活、工作的時間各佔了一半,對東方與西方,他常分身無術,糾結困惑中,行走東西兩岸。他對日常生活感興趣。在他看來,制度就是日常生活。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