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了一條很火的微網誌,估計全國有幾千萬人都看到過它。在這條微網誌中,我把耶魯大學學生做的一個招生影片與北大的一個影片鏈接都放在一個微網誌裏,由大家看後進行對比。耶魯大學的招生廣告是由一百多個學生自己設計自己拍攝的,內中載歌載舞,畫面十分活潑。在短短的幾分鐘中,就把年輕人最想知道,也最容易被打動的耶魯大學的幾個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最令我感動的是一對母女發的一則評論。看過影片後她的女兒說,她以後每天要看一次耶魯的片子,這樣寫作業時纔有動力。她媽媽則評論說, 無論今後女兒能不能上耶魯,她都由衷地感謝這個極爲打動人的影片。
而北大的影片據說是北大藝術學院的一個老師帶一批專業攝影師製作的。平心而論這個影片比我們其他大學八股式的招生廣告好了許多倍,畫面很美,意境也很深沉。但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跟耶魯的一比,差距就顯現出來了。網上是罵聲一片。當然,也有讚許北大片子,對耶魯片子不以爲然的,但數量很少,不到5%。
有人說,拿北大與耶魯大學來比,本身就不公平。耶魯是世界一流的學校,北大最多也只能說是中國的一流。然而,這裏比的不是兩校的教學設備,教師師資,而是對學生的吸引力,是教學理念。人們常說西南聯大是世界上最短命的大學,只存在了七年。它的教學條件非常艱苦,學生在煤油燈下看書,教授在茅棚裏上課。 但西南聯大卻培養出了兩位諾貝兒獎獲得者,170多位院士和衆多的大師。這說明不是今天學校的硬體條件不夠,而是我們辦學的理念、辦學的方式出了問題。錢學森臨終前振聾發聵的「錢學森之問」:「爲什麼現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就是對我國當前的這種僵化教育的又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