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大參考

走向世界的德銀

安舒•賈恩將出任德意志銀行聯合CEO,這是德銀首次由非德語母語人士掌舵。他能否完成一次飛躍,在金融危機之後監管更嚴苛而回報率降低的時代,重塑德銀呢?

香港
香港迎來梁振英時代

中國香港日益擴大的不平等讓民衆感到不滿,即將上任的新特首梁振英表示將著手改變現狀。他承諾政府將更多幹預經濟,通過支持小企業,讓民衆買得起房,來改善絕大多數市民的生活。

高油價還能支撐普丁多久?

俄羅斯警察工資翻倍,軍事預算翻倍,提高醫生待遇,降低全體國民醫療費用。俄羅斯大選臨近,普丁似乎把寶壓在一套久經考驗的戰略上:花錢擺平危機。

日本製造業的出路

對製造業下滑感到絕望,並不是日本獨有。實物產品製造代表日本的過去,而不是未來,勞動密集型產業無法使日本復活,知識密集型產業是唯一的出路。

歐元區
免債才能走出危機

金融危機根源在於信貸和債務過多。古往今來,債務管理一直相當重要。主流宗教對於債務的取消和禁止高利貸往往有具體規定。債臺高築是不可持續的。

緬甸
緬甸改革能走多遠?

緬甸總統吳登盛今年3月份闡述全面經濟發展議程,承諾改組醫療和教育系統,打擊腐敗等。從那以來,緬甸人民目睹了幾乎難以想像的變化。

美國中小企業的重負

歐巴馬政府把小企業列爲重振美國經濟的核心要務。然而,消費者收縮開支、需求不振、貸款困難、監管壓力大等種種困難令美國中小企業壓力沉重。

俄羅斯
莫斯科不相信「君子協定」

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羅斯政府更迭其實一直都是陰謀。但此次該國政治精英們拒絕又一次默認一個「既成事實」,他們對父權式統治的耐心正不斷減退。

IMF
IMF的兩難困境

IMF面臨一個兩難困境,更深入地捲入到一種最終將發生違約的不可持續的局面中,將破壞IMF的可信性,若停止向希臘提供貸款、加速它的違約也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同。

新興市場銀行業是否存在泡沫?

中國、巴西等新興市場銀行的出色表現,令西方同行羨慕不已。但最近卻有證據顯示,這些國家銀行業的快速成長將難以維繫。

人口
地球是否人滿爲患?

聯合國預測,地球總人口將在今年10月31日達到70億,而一些中位數人口預測稱,地球每年增加7600萬人,到2050年將超過90億人。究竟有沒有地球承載人口能力的極限?

歐元區
歐元區的噩夢

假如希臘退出歐元區,歐元區必須一致同意歐洲央行無限量購買高危險國的主權債券,否則,其它國家可能被迫追隨希臘的腳步,脫離單一貨幣體系,屆時,歐元將分崩離析。

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不再是「死城」?

倫敦金融城流動人口高達33萬,常住居民只有1萬,一旦入夜,這裏便成爲「死城」。英國中央政府最近的一項新建議,將允許開發商把辦公樓改造成公寓樓,但遭到金融城政府的強烈反對。

冰島
黃怒波冰島買地風波

許多人懷疑黃怒波是中國在冰島戰略利益的「特洛伊木馬」,但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介商人。無論他動機何在,這筆交易突顯中國和中國企業家在海外不斷增強的財力。

FT大參考:日本重建困難重重

福島核電站仍未解決的核危機暴露出了日本政府的大量失職之處。官方承諾保護民衆免受輻射侵害,但在輻射監測不足等問題暴露後,民衆對這種承諾的信任受到了損害。

亞洲:重男輕女的後果

印度、中國和越南都禁止選擇性墮胎,也禁止醫院提前透露嬰兒性別,可惜執行不力。中國男性比女性多3400萬。專家擔心,這將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賄賂
《反海外腐敗法》實施面面觀

近年來因觸犯美國《反海外腐敗法》而受到指控的公司越來越多,這與西方公司大舉進軍新興市場有關,也給監管機構和律所帶來「大生意」。

美國國債爭執的由來

美國似乎朝著避免債務違約的目標走近了一步。週二,美國總統歐巴馬對幾位議員提議的赤字削減協議表示了支持。週三,白宮又表示,它願意考慮就短期提高美國國債上限達成一個臨時協議。但這場爭執的來龍去脈是怎麼一回事呢?

伊朗
伊朗的權力之爭

在「脫崗」10天後發表的電視講話中,內賈德把哈米尼比作父親,似乎是在公開表示效忠。但一些政治觀察家認爲,這進一步表明了伊朗政權核心的鬥爭越來越激烈。

問題公司如何登陸美國

爲何如此多的中國公司去美國買殼上市?爲何如此多明顯有毒的公司能在被視爲全世界監管最嚴格的市場成功上市?爲何中國公司這麼容易受到欺詐指控?

美國嚴查在美上市中國公司

美國當局已經加大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審查力度。一些股票因爲存在不法行爲已被摘牌,相關審計人員也受到了嚴厲的譴責。但他們在跨境調查時仍面臨種種障礙。

中國實力與南亞和平

中國在巴基斯坦足跡不斷擴大,一些政治分析人士預計,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爲巴基斯坦的長期盟友。對此,印度各界普遍感到擔心,但西方持相對樂觀態度。

十八大
從毛澤東到中國新領袖

明年10月,中共將向新一代領導人交棒。在對最高權力的角力中,毛澤東遺產變成了政壇精英手中的強大武器。但觀察家們認爲,毛澤東已只是一種符號而已。

中共面臨新的挑戰

中共推動中國成爲新興超級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使數億人擺脫了赤貧。但在走過建黨九十週年這個里程碑之後,中共面臨著新的嚴峻考驗。

結算所
香港結算所的歷史教訓

1987年,香港結算所幾近倒閉。如今,隨著各國監管機構艱難實施改革,以清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後遺症,香港事件的教訓在全球各金融中心再次引起反響。

俄羅斯
梅德維傑夫的願景

梅德維傑夫在聖彼得堡接受FT專訪時,表示希望獲得第二個總統任期。他爲俄羅斯勾畫的願景,至少在三個重要方面有別於普丁的構想。然而,人們懷疑現實能否如他所願。

通膨
通膨考驗新興市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新興市場平均通膨將達到6.9%,遠高於發達國家水準。一些經濟學家認爲,這樣的通膨水準不足爲慮,但另一些人指出,新興經濟體目前出現的通膨是結構性、而非週期性的。

俄羅斯
改革者梅德韋傑夫

梅德韋傑夫明白,三年前普丁讓出總統寶座、屈尊出任總理是爲了符合憲法要求。2012年大選臨近之際,普丁似乎擁有優先權,但傾向於改革的梅德韋傑夫也在積累政績。

全球供應鏈遭遇日本地震

考克斯是美國一家電子網路設備製造商的運營主管,日本大地震發生後,他焦慮地檢查全球超過1000家的供應商,結果讓他放心。如果類似的災難發生在中國廣東,他就沒有那麼大把握了。

私人股本在中國

隨著中國國內私人股本公司的發展,大型跨國公司正在失去競爭優勢。如果私人股本公司希望在中國市場蓬勃發展,將不得不再次重塑自我。此外,這裏幾乎沒有取得控股權的交易。

加薪
中國加薪與全球通膨

中國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份額從1982年的1.1%,升至去年年底的10%以上。目前中國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數量正不斷減少,發達經濟體的通膨指標勢將受到中國工資成本上漲的影響。

華為
華為爲何難進美國市場?

在非洲、中東、拉丁美洲乃至歐洲市場上,華為斬獲衆多。但在美國市場,華為不斷碰壁,屢屢受挫。這不僅構成了一家企業的曲折故事,還顯示出中美雙方的不信任日益加深。

中國的「有產民主」(下)

隨著數千萬中國人買下自己的公寓,成爲業主,他們正從組織業主委員會、挑選物業管理公司開始,學會行使權利,維護權益,發出要求政府改進問責的呼聲。

中國的「有產民主」(上)

中國房地產業在培育了龐大的城市中產階層、催生公民意識的同時,也導致了強制拆遷的頻發。應對伴隨房地產業高速發展產生的社會問題,將是中國政府未來十年面對的巨大挑戰。

高房價的「分裂」效應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房價的快速上漲一方面導致城市中產階級出現了分化,另一方面加深了人們對社會不平等加劇的擔憂。

車輪上的「新中國」

中國年輕一代盡情利用汽車彰顯個性,催生了朝氣蓬勃的汽車新文化,對從經濟到社會結構的一切事物,都在產生深遠影響。這種汽車繁榮也在改變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