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概念股

聚焦中國的股票基金去年表現糟糕

MSCI中國指數去年下滑20.4%,是自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而大約2/3大中華區基金的表現甚至遜於這一基準。

A股
股價太高 改革太遠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A股雖高漲,制度改革卻並未跟上。提振股市應爲中國經濟轉型騰出空間,否則,此輪行情不過是財富的重新分配,是以往牛市的又一次轉世。

股市
港股狂跌令人質疑滬港通

自週三以來,三家香港上市大公司的股票市值遭遇腰斬。此番暴跌凸顯香港股市在股價巨幅波動方面的脆弱性,並令人質疑,去年才啓動的連通香港與波動較大的上海股市的滬港通,是否正在改變香港股市的格局?

Lex專欄:泡沫股買家須自負後果

香港股市連續兩天發生鉅額市值蒸發。監管機構應該做些什麼?不需要。漢能和高銀的經營業績根本不能解釋其股價上漲。

短線觀點:股市就是投機天堂

針對中國的股票正在上演一場賭博,在香港上市的漢能等三隻股票相繼暴跌。人們感嘆中國市場被投機所主導,然而,投機正是股市的主要吸引力所在。

中國牛市需要更堅實的基礎

FT首席商業記者桑曉霓:中國股市飆升讓人們忽略了企業的盈利壓力和違約風險。飆升要想建立在更堅實的基礎上,還是要靠更有實質性內容的故事和實打實的企業。

別對中國企業IPO掉以輕心

FT專欄作家普倫德:今天的中國有點像幾個世紀前的拉丁美洲,擁有無限前景,但也有各種陷阱可能讓投資者蒙受損失。一批中國科技企業正排隊赴美上市,投資者應格外關注它們的企業治理和投資回報。

網路
中國網路企業再掀赴美上市潮

被市場冷落兩年後,中國企業再次湧向美國。全球追捧網路股票、亞洲科技企業估值升高以及中國投資者影響力上升,都有助於消除市場因會計準則問題對中概股產生的擔憂。

「中概股」再受寵?

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再度受到追捧,股價反彈,市場對新股也重新開放。投資者重新展現的信心有無道理?不應忽視的風險是:美中兩國有關審計監管的糾紛仍處僵局,而一些頗受歡迎的中國股票也在打法律擦邊球。

中概股
表外資訊披露:中概股的軟肋

長江商學院張維寧:中國概念股仍頻受做空機構的獵殺,與在資訊披露上不了解美國股市的遊戲規則有關。很多企業以爲通過審計就萬事大吉,忽略了表外資訊的披露。

Lex專欄:賣空閩中食品?

上週遭到美國格勞克斯研究集團嚴厲抨擊的中國閩中食品,宣佈最大股東發出收購要約,其股價甚至高於賣空者發起攻擊之前。這樣的企業實在是高風險的賣空對象。

ETF
中國概念ETF躍居港股成交量榜首

今年1月,一支跟蹤中國大陸A股走勢的ETF首次躍居香港交易所交投活躍榜榜首,凸現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概念股票資產的巨大需求。

不是隻有美國纔有法律

前對沖基金合夥人李淯:美國證交會要求會計師共享外國公司的審計檔案,這與中國的規定直接牴觸。兩個國家的法律原則有時會相互牴觸,這是難以避免的。

渾水
渾水做空中概股引發質疑

渾水公司靠做空多家中國上市公司而聲名鵲起,但許多上市公司成爲渾水攻擊目標後,仍然保持著活力,甚至日益興旺,這使投資者產生質疑:賣空者在追逐利潤時,是否有時也會犯錯?

Lex專欄:在美上市中國企業面臨「搬家」

投資者面臨一個難以避免的結果:中國公司的審計結果不會被美國監管機構認可,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要麼退市,要麼搬去其他交易所。

風暴之後

美國證交會啓動對新東方的調查後,投資者一直對電信、媒體和科技領域的中國企業IPO敬而遠之。雖然風波已平息,但中國企業恢復大批赴美上市仍要付出更多努力。

中美審計監管風波需高層滅火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美國證交會這次針對的雖然是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中國業務,但最後美中兩國能否達成妥協,仍需雙方高層出來滅火,否則將對美中資本往來構成嚴重衝擊。

審計紛爭或引發赴美中概股退市潮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因不願交出有關中國企業的審計檔案,被美國證監會告上法庭。這場紛爭,或將導致中國企業成批從美國股市退市,或因沒有審計方而被摘牌。

換個角度看渾水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裘伯純:渾水的獨特定位,來自創辦人卡森•布洛克的獨特背景,特別是他在中國連續創業的背景。渾水可謂卡森最適合的創業方向,他如何成爲真正的中國通?

做空者瞄準香港中國概念股

繼許多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因欺詐指控而股價大跌或退市之後,做空者將注意力轉向了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渾水公司的布洛克認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香港上市公司遭到欺詐指控的重創。

「中概股」年報令審計公司高度戒備

在審計公司對欺詐事件的高度警惕中,「年報季」即將拉開大幕。未來數週可能會出現新一輪涉及海外上市中國企業的醜聞,對紐約和香港股市造成衝擊。

Lex專欄:新加坡盯緊「龍籌股」

最近兩年,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企業中共有17家做了特別審計,其中大部分是中國企業。這家交易所最近請求法院強制天宇化纖進行特別審計,這一做法值得歡迎。

投資中國企業需做足「功課」

FT撰稿人博伊德:一些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表現令人失望,連明星基金經理安東尼•波頓也栽了跟頭,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企業時需要謹慎行事。

Lex專欄:嘉漢林業債多不愁?

爲避免嘉漢林業對18億美元債務違約,債券持有人暫時放棄要求立即償還本息的權利。至此,該公司有沒有真實業務已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