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城

新冠疫情下的市中心:從人流如織到鬼城

疫情可能會加大郊區吸引力,還可能會讓更多工作從市中心轉移出去,但這也可能成爲城市以新面貌復興的契機。

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標誌性建築掛牌出售

在倫敦大部分寫字樓空置之際,擁有「手術刀大廈」的美國保險集團WR Berkley擬以約8.2億英鎊出售這幢大樓。

金融業
Lex專欄:商業集羣與空洞的威脅

私人股本公司警告,如果提高針對高階主管薪酬的稅率,將離開倫敦。然而對於他們而言,這並非說走就走那麼簡單。

英國
疫情下的倫敦金融城

金融城每到週末就變得安靜,但現在是死寂。在這裏上班的50萬人絕大部分已轉向居家辦公,金融城會從此發生某些改變嗎?

倫敦
「鬱金香塔」將倫敦變爲主題公園

倫敦金融城要建一座水泥支柱上305米高的玻璃觀景艙。它標誌着金融城變爲了遊樂場,它的天際線變成了供遊客消費的資源。

金融城
英政界人士應力挺倫敦金融城

喬•強森:英國高層政界人士需要鼓起勇氣、公開表態:倫敦金融城是英國的重要資產,保護它符合國家利益。

金融城
FT社評:「鬱金香塔」與倫敦金融城

擬議中的「鬱金香塔」看起來像是由不牢靠的支柱托起來的玻璃泡沫,也許這正是倫敦金融城的完美比喻。

英國
倫敦金融城爲何不再歡迎俄羅斯寡頭?

加普:普丁的行爲招致美國製裁,但是倫敦金融城的行爲(先是歡迎俄羅斯資金,然後與其斷絕關係)與其說是合規,不如說是懦弱。

退歐
退歐之後倫敦仍將吸引歐洲人才

沃勒爾:倫敦市民應該放心,從薪資水準到都市文化,各種原因決定了英國首都仍將是歐洲移民的首選落戶地點。

留學
18歲,我去倫敦金融城實習

朱潔:我與數十名歐洲大學大一新生一同實習。這些同齡人不僅是外形上成熟,很多人已能老練地參與模擬談判。

華爾街
信貸危機10年來美國對金融機構罰款超1500億美元

公衆呼籲問責開啓了美國政府願意大力處罰金融機構的時代,但大多數與危機相關的行動都是民事、而不是刑事的。

歐盟
歐盟擬收緊對海外銀行監管

此舉是針對美國提高外國大銀行成本的報復措施,也可能打擊倫敦金融城,突顯金融規則碎片化趨勢日益加速。

華爾街將成爲川普上臺的贏家?

邰蒂:川普擔任美國總統後,他的政策可能會增加紐約作爲金融中心的吸引力,而倫敦可能成爲相對的輸家。

金融城
人民幣崛起危及倫敦匯市主導地位

國際結算銀行調查顯示,隨著人民幣成爲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新興市場貨幣,倫敦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主導地位遭受侵蝕。

倫敦金融城的三種命運

金融服務業是英國第一大支柱產業,倫敦金融城的地位因此不容低估。但英國脫歐談判的種種不確定性,卻讓其前途變數叢生。

退歐後的倫敦金融城會衰落嗎?

英國退歐將給倫敦金融城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英國退歐將會如何重塑倫敦金融城?FT的幾位評論員就此各抒己見。

倫敦金融城像女王一樣長壽

今天是伊麗莎白女王90大壽。在倫敦金融城中,許多企業像女王一樣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而且,如今金融城的許多東西,仍與90年前驚人相似。

敷衍審查無法爲英國央行解圍

英國國會議員諾曼:英國央行委託拉比內勳爵對該行自身展開的調查,卻採用了較低標準的考查辦法,此舉是在爲一家渴望擺脫嫌疑的機構,蒙上一層更可疑的陰影。

交易所
交易行業也外包

始於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離岸外包」,如今也在西方交易行業興起。Hertshten是全球性衍生品交易所名列前茅的交易商,但大多數員工卻身處印度、中國、肯亞等國。

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與英國漸行漸遠?

在倫敦金融城,關係緊密的金融精英們已被全球化驅散,金融界的政治影響力因爲此次銀行業危機而被削弱。

金融城
金融城應嚴肅對待性別失衡

FT社評:在倫敦金融城,只有五分之一的執董級別職位由女性擔任。研究證實,性別多樣性與更高的金融回報相關聯,過度男性化的職場環境會影響公司業績。

倫敦應該獨立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英國正在分裂。蘇格蘭或許會脫離英國,而英格蘭可能會背叛歐洲。倫敦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不需要市長;它需要一位首相。

凱拉韋
倫敦金融城裏的痞子

FT專欄作家凱拉韋:很多外匯交易員都舉止粗魯、爲人刻薄,大搞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無論是金融大霹靂還是金融危機,都絲毫沒讓他們作出任何改變。

招聘
投行費力挽留青年才俊

出於對人才流失的擔心,投資銀行已開始採取措施適應年輕銀行家的新需求,包括縮短工作時間,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以及授予更大工作職權。

金融城
新一代銀行家肖像

迫於公衆和政治壓力,銀行業必須對自己短視、高回報的行業文化作出徹底改革。剛剛走校園的年輕銀行家們將決定這個行業能否變得更容易被社會接納。他們能做到麼?

倫敦
倫敦金融城蠶食華爾街地位?

FT美國銀行業編輯佈雷斯韋特:隨著英國接受一些源自美國、但如今在美國受到質疑的金融概念,倫敦金融城可能變得更加開放。這是對華爾街的威脅,但也同樣是倫敦的風險所在。

英國
如何確保倫敦金融城的優勢?

FT專欄作家加普:在英國央行行長心目中,如果銀行家能更守規矩,並解決銀行「太大而不能倒」的問題,倫敦金融城將成爲一項資產,而非負債。

英國
FT社評:英國央行應該支持金融城

英國央行行長卡尼表示,希望維持倫敦金融城在世界金融舞臺上的地位。在危機讓人們對金融服務失去信心後,這一表態是對近年來指責的一種遲到的矯正。

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女高階主管倍增

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裏,倫敦金融城處於頂級管理崗位的女性所佔的比例成長了一倍,但整體而言,女性佔優勢的仍然是那些不需要面向顧客、無佣金可賺的崗位。

金融城
金絲雀碼頭就業崗位將大增

這個倫敦新生代金融區預計,未來二十年該區員工數量將會翻一番,達到20萬人,與康沃爾郡的總就業人數相當。

金融城
金融城矯枉過正

FT專欄作家約翰•加普:金融城的機構渴望建立一套防範措施,防止寡頭出於自身目的控制管理層和董事會。但這種想法出奇的不民主,它把所有大股東都往最壞處想。

倫敦
海外投資者助燃倫敦樓市

今年上半年,倫敦金融城82%的房地產交易背後是海外投資者,交易金額達到創紀錄的41.5億英鎊。中國平安保險以2.6億英鎊收購勞合社大樓即是其中一例。

英國正在引領全球銀行業改革

FT專欄作家約翰•凱:金融危機過後,全球銀行業的結構已呈現系統性脆弱。穩定還是改革讓各國政府感到頭疼。最終,它們大多沒有嘗試解決這對矛盾。在改革的道路上,英國迄今走得最遠。

銀行不能「大而不改」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銀行業認爲自己太重要,因此不宜改革。事實上,恰恰是因爲銀行業太過重要,所以它不能不改革。英國能夠而且必須爲銀行業改革指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