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

美國首家24小時證券交易所獲批

美國監管機構批准24 Exchange進行全天候交易。

LME
Lex專欄:LME數據掌握不足是「倫鎳」事件的原因之一

奧緯諮詢的一份報告指出,倫敦金屬交易所對空頭頭寸的規模瞭解不足。

爲什麼大型科技公司愛上了交易所?

除了鉅額利潤,大型科技公司與交易所搞好關係有助於確保與數千家相關金融公司的業務往來,加深對金融市場的瞭解,同時避免成爲監管機構的目標。

法國挑戰英國的歐洲最大股票市場稱號

英國脫歐後的英鎊下跌,以及人們對法國股市的樂觀情緒上升,使天平發生了傾斜。

LME
倫敦金屬交易所在女王葬禮日開市引發不滿

該交易所決定在週一關閉公開喊價交易大廳,但開放電子市場。這意味著許多交易員將照常工作,而無法向已故的君主致敬。

加密貨幣交易所火幣網前員工被控非法交易

火幣網前高級經理被控以他父親的名義開設散戶賬戶,用其與公司賬戶交易,從中賺取500萬美元。

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市場動盪中紛紛裁員

加密貨幣交易量的急劇放緩,打擊了Coinbase和Gemini等主要交易平臺。

英國
俄對英金融依賴減弱 英對俄製裁影響力降低

英國首相強森威脅要將尋求融資的俄羅斯企業拒之門外,但自2014年以來只有三家俄羅斯企業在倫敦上市。

加密貨幣行業進軍受監管的衍生品市場

目前,大多數加密貨幣期貨和期權交易都在離岸交易場所內進行,受到的監管很少。

IPO
中概股撤退,美國證交所尋找新財源

紐約證交所和那斯達克正在尋求東南亞和印度的公司前來美國上市,以抵消中國業務突然放緩的影響。

交易所
Lex專欄:建立世界證券交易所是白日做夢嗎?

在紐約建立一個24小時運轉的、充滿活力的全球證券交易所,並不完全是幻想。這對國際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件好事。

Lex專欄:華爾街,矽谷最後的邊疆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將把其交易系統技術轉移到谷歌雲中,並向這家搜尋集團出售10億美元的股份。

新加坡
新加坡交易所允許SPAC上市

新交所由此成爲亞洲第一個允許空白支票公司上市的主要交易所,即便該市場正受到全球監管機構更加密切的關注。

併購
Lex專欄:芝加哥兩家交易所遲到的合併提議

全球各地的交易所集團已合併成少數幾家集團,合併符合邏輯,但在當前監管環境下,達成交易的視窗可能已經關閉。

滬深證交所新規衝擊港交所

滬深證交所限制內地投資者投資在港上市股票的新規,是與港交所之間競爭不斷升級的一部分,兩地交易所都在努力吸引IPO生意。

港交所希望小米引領科技企業赴港上市大潮

港交所準備在週二公佈其上市制度的重大調整,此舉旨在吸引更多創新型科技公司和已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赴港上市。

股市
2018年開局交易活躍令交易所振奮

股票、期貨、外匯和固定收益市場在經歷幾年疲軟後,今年以來交易量急劇回升,令交易所期待今年交易收入反彈。

日本遭竊加密貨幣交易所許諾償還客戶資金

Coincheck稱,駭客上週五侵入其系統,偷走屬於26萬客戶的5.23億個單位的加密貨幣XEM,價值5億美元。

IPO
香港今年將把IPO首選地桂冠讓給紐約

因港交所大型上市減少,而中國內地企業紛紛赴美上市:今年迄今選擇到紐約證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達九家。

新加坡
迴避正面競爭的新交所和港交所

股票交易清淡讓這兩家亞洲交易所均面臨不利局面,但它們迄今都避免推出相互競爭的產品,在市場看來,這是明智之舉。

泛亞事件折射場外要素市場混亂不堪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楊濤:中國當前場外要素市場發展混亂,是與近年來「自下而上」式的地方金融競爭和「自上而下」式監管不匹配分不開的,該市場已成少數主體謀取暴利的平臺。

金融

交易所
交易行業也外包

始於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離岸外包」,如今也在西方交易行業興起。Hertshten是全球性衍生品交易所名列前茅的交易商,但大多數員工卻身處印度、中國、肯亞等國。

財經

聚焦美股隱祕市場

越來越多的美國股票投資者以及交易商開始放棄紐約證交所、那斯達克等公開交易管道,轉向更爲隱祕的非公開交易市場。交易所外達成的交易量在美股總成交量中所佔的比重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近40%。這一趨勢引發了利益各方的激烈爭論。

紐交所
Lex專欄:紐交所收購案的複雜性

大型跨境證交所合併後未能創造價值的案例有很多。如果洲際交易所執行長斯普雷切能避免此次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步以往案例的後塵,那將是了不起的成就。

交易所
分析:中國各交易所加強合作

一旦中國資本賬戶完全自由化,中國人獲准自由地投資海外,中國的資本市場預計將呈指數級成長,中間商和交易所將有巨大的機會。

ETF
中國ETF市場發展加速

數據顯示中國ETF管理的資產8月底已達388億美元。主要推動因素是,監管部門決定批准推出跨境實物資產ETF,以及可同時投資上海和深圳市場的境內跨市場ETF。

港交所
港交所:收購LME時機並非不當

港交所稱,大宗商品「超級週期」結束不會對收購交易的未來回報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