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交所

Lex專欄:紐交所收購案的複雜性

大型跨境證交所合併後未能創造價值的案例有很多。如果洲際交易所執行長斯普雷切能避免此次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步以往案例的後塵,那將是了不起的成就。

傑夫•斯普雷切(Jeff Sprecher)會如何「發落」備受尊崇的紐交所(NYSE)?這位美國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簡稱ICE)執行長剛剛同意以82億美元收購紐交所的母公司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但即便紐交所的品牌有可能吸引有利可圖的上市業務,現貨股票交易仍然利潤微薄。真正具有吸引力的,是紐交所旗下的歐洲衍生品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Liffe)。因此,洲際交易所希望甩掉泛歐交易所。斯普雷切或許還希望甩掉紐交所,但由於紐交所是美國資本主義的象徵,他將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斯普雷切不得不接收一項在6年時間裏從幾乎獨佔紐交所上市股票交易變爲僅佔交易量25%的業務。哦,如果場內交易消亡,斯普雷切總還可以賣掉那些經常出現在電視財經新聞上的交易大廳,電視畫面上往往可以看到一些穿著藍馬甲的交易員在那裏一邊高聲大喊一邊揮舞報紙。

這只是個小小的麻煩。但這個麻煩體現了交易的複雜性。如果合併像宣傳的那樣成功,那麼雙方將皆大歡喜。相對紐約泛歐交易所4年不動的股價,洲際交易所向紐約泛歐交易所的股東支付了38%的溢價,溢價部分總價值22億美元。對ICE而言,如果預計的每年4.5億美元的成本協同效應得以實現,這筆交易的價值將輕鬆達到或超過30億美元。

但如果交易雙方業務重疊足夠小,可以獲得反壟斷監管機構審批通過的話,那麼成本協同效應將從何而來?洲際交易所認爲,紐約泛歐交易所的運營成本有壓縮的空間。洲際交易所和紐約泛歐交易所的業務有一些重疊之處:兩家交易所都有運營成本很高的清算業務。斯普雷切賭的是,由於洲際交易所和紐約泛歐交易所的清算部門基本面向不同的交易(洲際交易所面向能源、大宗商品和碳排放交易,而紐交所面向利率和固定收益交易),監管機構將會批准該交易。他可能賭對了。另外,洲際交易所向來長於削減成本。不過,它這次收購的是一隻「怪獸」——一家由至少5家原先互不搭界的公司組合而成的公司。

您已閱讀89%(832字),剩餘11%(1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