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金融城

金融城矯枉過正

FT專欄作家約翰•加普:金融城的機構渴望建立一套防範措施,防止寡頭出於自身目的控制管理層和董事會。但這種想法出奇的不民主,它把所有大股東都往最壞處想。

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本月初訪問哈薩克以拓展與這個中亞大國的經貿關係時,可能仔細考慮了近期的一個事件。令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蒙羞的哈薩克企業——歐亞自然資源公司(ENRC)想再次私有化。在英國嚴重欺詐辦公室(SFO)正在對ENRC展開調查之際,投資者對該公司的上述企圖憤怒不已。

ENRC醜聞以及印度尼西亞布米礦業集團(Bumi)等公司存在的可疑行爲,導致倫敦在重建自身信譽方面困難重重。布米礦業是在納特•羅斯柴爾德(Nat Rothschild)有失考慮地助其在英國借殼上市後出現可疑行爲的。

保護金融城、確保英國股東不被新興市場寡頭利用是有道理的。但這些規則有矯枉過正的危險,因爲其將每一家擁有一個主要股東的公司(無論是英國公司還是別國公司),都視爲是對其他投資者的一個威脅。這可能會破壞倫敦的傳統,而且解決不了這一實際問題。

您已閱讀19%(390字),剩餘81%(16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