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

中國需要改革金融業促進經濟轉型

劉珺:如果要在不造成太大混亂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向消費的轉型,重塑企業融資結構以及改革銀行體系至關重要。

美國金融機構面臨500億美元稅改衝擊

花旗等機構可利用金融危機期間的虧損來抵消未來利潤,但稅率下調將減少這些預期財務利益,迫使它們調整「遞延稅收資產」價值。

中國金融機構海外併購熱情上漲

2014年海外併購總額達到48億美元,略遜於去年,但交易宗數上升近一倍。除了北美、歐洲等傳統市場,中資機構也在巴西等新市場尋找立足機會。

金融機構不應比速食店特殊

FT專欄作家凱:如果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失敗,就沒必要、也不應該繼續存在下去。金融服務不該與衆不同,這和速食店、超市和汽車工廠是一回事。

銀行如何恢復客戶關係?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金融機構應把客戶當作服務對象,可它們卻把客戶當作推銷對象。雖然銀行做出了一些改變,但與客戶的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

Lex專欄:與約翰•凱商榷

約翰•凱針對英國股市的報告,展現了一幅美麗(即便有些老氣)的願景。但是,只要挖得更深些,就會發現這一願景存在缺陷。

FT社評:金融中介必須重贏信任

英國股市已是一潭死水。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約翰•凱受英國政府委託所做的一份評估報告指出,投資者對於金融中介的不信任,正在同時侵蝕股票的供給和需求。

歐元區
Lex專欄:歐元區銀行融資危機結束了?

歐洲央行拍賣的貸款金額低於預期,並不代表歐元區銀行融資危機已結束。171家銀行以高出3個月期同業拆借利率30個基點的價格競相搶購逾1000億歐元貸款,這一事實表明,許多銀行的情況仍不盡如人意。

FT社評:美國監管改革任重道遠

在清理危機殘局方面,美國的表現遠勝歐洲。參議院監管改革法案的通過,標誌着美國邁出了重要一步。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尚不足以降低未來發生危機的可能性。

金融機構「不能倒」也要倒

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副主席韋爾塔斯:除了退出大規模貨幣及財政刺激外,世界還需要退出由政府擔保「大到不能倒」金融機構的做法。

重建對金融機構的信任

英國首相布朗:金融機構與社會之間一直存在著隱性的經濟和社會契約。歷時兩年之久的金融危機表明,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這份舊契約,清楚載明契約內容,使之適應新時代。

銀行爲何倒閉

FT專欄作家約翰•凱:「彼得原理」認爲,每個人都會升遷至自己不能勝任的級別。用這個原理來解釋金融機構的接連倒閉,也是相當的貼切。

學術界
學術與商業勾結之害

賓州大學教授卡普爾:學術界在本次金融危機中難辭其咎,它爲許多釀成危機的做法提供了理論。學術界人士與金融機構之間,往往存在利害關係。

監管不能像一夜情

紐約州保險業總督察艾瑞克•迪納羅:要實現真正有效的監管,監管機構和企業之間必須建立如婚姻般長期而忠誠的關係,而不是像一夜情那樣短暫而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