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總是促使人們帶著傷痛和憤怒,探究它的起因和罪魁禍首,當前的金融危機也不例外。人們已經把矛頭指向了鬆懈的監管機構、貪婪的銀行家和投資者、天真的消費者以及軟弱無能的政治家。但有一個羣體沒有受到細究,那就是學術界,尤其是大學的經濟系和商學院。畢竟,此次危機起因——無論是金融創新、資本項目可兌換、放鬆監管,還是股票期權——的理論支柱,不少來自於美國學術界最優秀、最聰明的人,而非落魄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官員。事實上,在過去25年裏,隨著金融業的規模和影響力迅速擴大,商學院和經濟系受益匪淺。資金,還有薪酬、捐款和制度權力等方面,都朝著有利於他們的方向發展。
雖然人們普遍認爲,學者們(有少數明顯的例外)與其他所有人一樣,對危機即將爆發毫無察覺,但至於何以如此,人們卻討論得很少。一種可能的原因在於具有學術地位的知識類型:研究經濟學的基礎知識曾被視作過時且落俗的行爲。危機爆發後,這類研究再度流行,從這點看來,學術界正在自我糾正。
學者們之所以未能預測到當前危機,還有一個更令人不安的原因是,他們所受財務激勵的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利益衝突——與許多華爾街銀行家面臨的利益衝突並無不同。學者們強調,激勵對塑造人類行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們一直不願剖析,激勵可能對他們自己的行爲產生怎樣的影響。
您已閱讀41%(540字),剩餘59%(7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