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一位環境作者眼中的中國環保三十年

林孜:學者馬天傑的《追尋綠色中國》一書回顧了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環境保護和發展博弈。這本書帶來了什麼啓示?

餐飲
「可持續餐桌」理念在亞洲:精耕細作,物盡其用

蘇麗雅:有的主廚認爲,「可持續餐桌」概念雖然源自歐美,但與之相關的理念,其實一直深刻在東方文化的基因裏。

到達臨界點:鱈魚種羣劇減帶來的教訓

布蘭德:研究人員擔心,鱈魚種羣數量已經降至無法恢復的水準,與其他海洋生態系統一樣跨越了令人擔憂的「臨界點」。

破題舟山「幽靈漁具」,多方空白待補位

馮應馨:中國最大海洋漁場的海底四伏著危害海洋生態、捕漁作業的棄置漁具,促使民間環保組織與漁民自發爲問題把脈,並尋求解決良方。

遠鄉僻壤間的豐盛菜園

在這個歷史不長的菜園,種菜、種花都在同一片地裏,而且不太除野草,繁花茂盛,蜂蝶忙碌。在主廚的帶領下,原本以爲五分鐘就可以轉完的園子,我們逛了整一小時。

專家:對海洋的認知與藍色金融投資仍遠遠不夠

中科院院士戴民漢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目前最先進的資訊和製造科技仍對海洋有顯著的認知不足,金融槓桿也沒有投入到海洋領域。

《溼地公約》如何塑造了中國溼地保護?

胡博翔、單詩堯:自1992年加入《溼地公約》以來,中國的溼地保護體系在履約的促進和影響下逐漸成型。

書評:《紅木》尋求對中國生態保護理唸的更多理解

姆岡達:與西方禁止貿易的模式不同,中國希望以可持續的方式種植受威脅物種,安娜•萊克•朱在《紅木》這本頗具爭議的書中解釋道。

英國
英倫「重返鄉野」熱潮中的變奏人生

張璐詩:有人用鄉村作物撐起了大城市的生意;有人擱置了音樂事業,返回田間當起了農民。外表浪漫的生活之下,各有不同的相信與堅持。

海南能否保持發展活力?

卓睿:海南正在尋找一條嶄新而獨特的前進道路,如果說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象徵,海南則有望成爲低碳時代的領頭羊。

旅行
在侏羅紀海岸體驗「靠海喫海」

張璐詩:置身古崖和海浪之間,不知不覺就產生了耐心與好奇,想去了解生猛海鮮與海洋生態的關係。

一款酒標背後的藝術腦洞與生態思考

宋佩芬:以大師級設計爲傳統的酒莊木桐堡推出最新年份酒標,《木桐的太陽虹膜》希望詮釋葡萄酒與自然和時間的關係。

城市
在蘇州園林思考中國城市的與時俱進

卓睿:蘇州的城市發展經驗說明,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血肉」,有利於豐富和充實中國城市基建的「骨骼」。

東北
北方林海中的暢想

卓睿、林秋彤:中國將如何探尋綠色經濟的發展路徑?資源型城市怎樣擺脫單一性結構的侷限?東北廣袤的林海或許能爲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氣候變化可能引發新的房貸危機

邰蒂:專家表示,氣候變化可能會給世界許多地方的銀行、保險公司和房主帶來資產價格衝擊,引發抵押貸款違約。

生態
美國的鳥爲什麼少了?

鮑爾森:加拿大和中國都採取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只需看看美國的天空,就會明白美國爲何必須參與解決全球生態危機。

環境
關於氣候變化的嚴酷事實

庫柏:現在的政治家無法處理氣候問題,世界需要一個懂工程學、把氣候問題放在首位的新政治階層。

全球乾淨能源投資降至5年來最低水準

最新研究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乾淨能源投資降至1176億美元,同比下降14%,同期中國乾淨能源投資同比下降39%。

環境
新加坡投資者的綠色議程

投資者態度的轉變,以及日益嚴峻的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推動了新加坡投資者接受全球環境、社會和治理項目。

登山
珠峯「排隊登頂」不可持續

尼博拉:看著珠峯登山者排隊登頂的景象,你會揣測:爲了一張頂峯的自拍是否值得?4月,我在向珠峯大本營跋涉時產生了這樣的念頭。

生物多樣性談判:「巴黎熱」中的冷思考

環境網站「中外對話」:《生物多樣性公約》可以從氣候變化領域借鑑哪些寶貴經驗?

生態
昆蟲滅絕是不祥預兆

阿胡賈:昆蟲構成了地球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若任由昆蟲數量銳減,無異於拉動觸發地球環境崩潰的引線。

環境
氣候變化辯論在美國「升溫」

沃爾夫:「經濟學家關於碳紅利的聲明」和「綠色新政」彷彿來自不同星球,但它們可能構成某種合理方案的基礎。

生態
鮮美背後,你可知一條大黃魚的真實成本?

周薇:中國人餐桌上的大黃魚已鮮有野生捕撈,但綠色和平發現,水產養殖會耗費大量野生魚類飼料,加劇過度捕撈。

樂視
樂視生態的七大戰略性風險

周掌櫃:樂視大手筆生態運作是否會爲公司帶來系統性風險?樂視生態是否健康?對這兩個命題的討論,應佐以大量事實論證,而非純粹空談式的價值判斷。

生態城,成不成?

英國《獨立報》前記者麥克賈克:新書《夢幻島》通過解讀上海東灘生態城的教訓,探究其他大型生態城市項目的命運爲何也會殊途同歸。

生態
英國小鎮上的全球性運動

七年前,生態農藝教師霍普金斯從英國西南部小鎮托特尼斯著手試驗,「讓人們對石油峯值論進行思考」。一年後,鎮上居民常聚在一起討論「後石油時代」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