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

北方林海中的暢想

卓睿、林秋彤:中國將如何探尋綠色經濟的發展路徑?資源型城市怎樣擺脫單一性結構的侷限?東北廣袤的林海或許能爲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中國東北長期以來都是激發人們思考關乎人類存在主義問題的地方——早在1930年代日本侵略殖民東北時期,西田幾多郎等京都學派的哲學家們就曾將這片雪白、冰凍的廣袤空間視爲「淨土」,一個可以重新思考一切的地方。今年夏天,我們從吉林延吉帽兒山旅行至黑龍江鏡泊湖,途經一些生態保護新址和古老茂密的森林,還路過了規劃中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旅途中我們自問,中國在綠色發展政策方面的革命性轉變是怎樣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曾表示,實現碳中和將是一個系統性、結構性的轉型過程,充滿機遇與挑戰,也可以看作是「新長征」。

幾十年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東北卻似乎在逐漸衰退。以山海關爲界,關外地區被稱作東北,其腹心的松遼平原是一個天然的大糧倉,俄蒙邊界一帶則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林木和天然牧場。東北的蓬勃起源於重工業,也可以說是戰爭時期的產物。紀錄片《瀋陽:1949》中曾這樣介紹:「日本和德國敗亡之後,東北這個地區就成了繼美國、蘇聯、英國之後的第四大工業區」。從瀋陽到大連的沈大線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城市連成一片,成爲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瀋陽鐵西區被譽爲『東方魯爾』。1943年,東北生產了全中國49.5%的煤炭,87%的生鐵,93%的鋼材,78%的電,66%的水泥。」雖然後來1970年代的生產隊大集體時代是艱苦的,但這些都賦予了這裏的人民奮鬥和生活的意義。如今,中國經濟向綠色轉型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這與最初在大慶、雞西、佳木斯等地的城市建設相同,需要一個新的集體目標。北方林海對東北乃至中國意味著什麼呢?

當我們在七月的一個悶熱的早晨徒步時,才知道延邊賓館後面的帽兒山國家森林公園是1962年在周恩來的關懷下,開始植樹造林與生態保護的。中國城市之外的自然景點往往都與當地文化深厚交融,在延吉的夜市,我們就看到了從山上採摘的蜂蜜、藍莓和中藥。新中國之初,東北的廣袤土地是人類大型工程的白板,比如北大荒變成北大倉,大慶油田的建立與開發等。那時,當地農民和各地文青一起工作。丁玲在她的《風雪人間》中就曾描寫過人類馴服北大荒的嘗試:在雪地裏伐木、打井、融冰水、建兵營。北大荒廣闊的荒野和起伏的山脈雖然令人著迷,但在那裏,他們實際上是在與天地開戰。

您已閱讀27%(930字),剩餘73%(25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