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上海

上海時代

卓睿:如果上海發揮出它的潛力,真正成爲一種新型公私經濟的發源地,那麼上海的影響可能會擴大到足以改變整個世界的規模。

在中國,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很有趣。 藝術本身有時會反映政治運動和變化,但也會通過收藏家、藝術學校和文化重心(即藝術品的現實交易價值)直接反映城市的興衰、經濟形式和文化趨勢。 UCCA Edge,「爲上海而生的藝術館」,其開幕以回顧上海爲主題。UCCA Edge、ART021和其他上海西岸的大型展覽所傳達的資訊是,上海已經成爲中國新一代中產階級的文化中心。 如果說香港希望成爲亞洲的國際都會,那麼現在上海作爲中國的國際都會似乎成爲了一個更強大的「品牌」。 香港也許擔心成爲一個無鮮明特點的「另一個大陸城市」,但上海知道這絕不會發生。

正如UCCA展覽中許多藝術家所反映的那樣,上海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一直是獨一無二的。近年,在香港資本流入的影響下,全球化進程正在改變中國,尤其是聚集著衆多國際企業的上海。上海西岸是彙集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上海蓬皮杜藝術中心、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及其他頂級畫廊的所在地,其中的徐匯濱江西岸金融港地塊是香港置地聯合體投資的結果。同時,隨著東西方社會對全球化的質疑呼聲變得愈加強烈,經濟內向化發展趨勢逐漸增加,很明顯,中國並沒有被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所吞併,而是將其置於不同的結構中,並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全球經濟。2021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爲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毫無疑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上海。在UCCA開幕式上,賓客在近20多年的藝術中回望歷史或者在用手機拍照時,不禁感慨上海近年的蓬勃發展,但也會對其未來前景信心滿滿。相較倫敦、紐約等世界樞紐城市的人口流失,上海卻一直在發展。當然,上海的政治、經濟結構與倫敦、紐約和香港截然不同,這也包括上海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儘管這曾經看起來是一個缺點,但現在越來越多像是一種力量。

1910年,上海約佔中國經濟總量的60%,但這背後的統計只是當時被理解所謂「經濟」,是指在當時的已知世界可以被丈量的經濟體而不是完全的精準情況,在這些全球資本流動中沒有包括農耕中國。上海的港口是腹地人口與產品連結全球的地方,至今仍然如此。漫步在西岸,你可能會看到汽車製造廠,其產品讓人們出行更加便利,在江南興起了一個個與上海連接的蓬勃區域;另外你也許會看到在中國工業發展中的起到很大作用的工人們的一幢幢宿舍。如今,上海充斥著海報和媒體宣傳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紀念活動。中國共產黨就是建立在如今上海新天地小巷旁邊。從許多方面來說,這場革命是農村反抗城市,革命的第一步是激烈的土地再分配,這令如今上海很多老房子的歷史情況比較複雜。然而,結果是,上海逐步地開拓發展周圍的鄉村區域。而香港,在法律、文化上、2021年在醫學上,都與附近的區域有不同,香港是一個沒有周圍「鄉村」可以與之對話的樞紐。(許多人都同意「中國大灣區」的概念與香港的文化特徵不符,甚至有些人認爲這對香港文化特徵是一個潛在競爭,但這種情況絕對不可能發生在上海和杭州之間,儘管最新的高速火車將其連接)這意味著上海的展覽通常會吸引到比較穩定的訪客數量,反觀香港則不然,其是一座擁有750萬人口的城市,與上海的龐大人口體量不可比擬。如今是人們受新冠疫情影響的第二年,這也使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與收藏家的聯繫似乎變得越來越疏遠,其中收藏家並非全部,但也許大多數來自大陸。至於香港M +博物館?我會保留觀點,但事實是當M +開始宣佈延遲開放時,UCCA Edge的開幕甚至還不爲人知。 M +的使命宣言給人的印象是對MoMa或Tate這種國際博物館的在地化落地;上海的一些新的博物館似乎完全是新事物,是房地產行銷方案、藝術機構和數字行銷中心的怪異混合體。

您已閱讀64%(1511字),剩餘36%(8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