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外對話

《溼地公約》如何塑造了中國溼地保護?

胡博翔、單詩堯:自1992年加入《溼地公約》以來,中國的溼地保護體系在履約的促進和影響下逐漸成型。

經歷推遲後,《溼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 14)最終於2022年11月5日-13日在中國武漢與瑞士日內瓦成功舉辦,中國作爲大會主席國推動了大會21項決議的通過,本屆大會的最終成果還包括了《2025-2030年全球溼地保護戰略框架》以及《武漢宣言》,彰顯中國在國際溼地治理中的領導力。

中國於1992年簽署了《溼地公約》,成爲該公約的第67個締約方。迄今整整30個年頭。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溼地保護法》(以下簡稱《溼地保護法》)的正式實施,《全國溼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也於近期出臺,標誌着規範中國溼地保護的法制基礎已趨於完善。在這三十年曆程中,《溼地公約》的履約工作與中國國內溼地保護互相影響和促進,共同塑造了今天中國溼地的面貌,並將繼續影響中國溼地的未來。

回首:中國溼地治理30年

您已閱讀8%(353字),剩餘92%(38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