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

房地產
樓市止跌回穩,核心在哪裏?

劉淵:2024年是中國房地產的轉折之年。展望2025年,實現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的關鍵在於穩定需求,尤其是中低價位普通住宅的需求。

房地產
中國樓市交易心理的變化

林原:目前,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出臺了救市措施,這些措施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房市交易心理及後市走向?

房產稅
對「高房價,低收入」居民如何徵收房產稅?

陳稻田:房產稅徵收範圍和力度能否達到理想水準,取決於對徵稅過程中一些關鍵細節的解決,本文在一個關鍵細節上的建議或起到重要啓示作用。

華夏幸福違約突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壓力

華夏幸福規模5.3億美元的債券出現違約,標誌着中國負債累累的房地產行業和相關國際投資者面臨著最新考驗。

中國樓市2020:超預期復甦,高確定未來

劉淵:2020年樓市政策演變過程體現出維持市場穩定是政策首要目標;而2021年全國樓市量價將維持與2020年總體相當的水準。

中國樓市進入下行週期

劉淵:成交量下降、價格停漲及土地市場轉冷是樓市下行初期的標誌,當樓市進入下行中期,行業內併購增多、開發商利潤率下降等現象就會出現。

房地產
樓市不放鬆,調控進行中

池光勝: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時隔多年後首次重提「持續擴大內需」,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又要重走樓市刺激老路?

房地產
中國樓市的最大風險是「調控政策泡沫」

張林:「打左燈,向右拐」,放出打壓房價口號,做出干預市場的樣子,同時在背後儘量維持現有利益格局不受衝擊。

中國房價暴漲時代真的過去了?

黎巖:有自住需求,希望房子能起保值作用的,就買房;無自住需求,視房子爲有效投資品的,別入場。

如何讓房地產迴歸居住屬性?

蘇培科:中國央行最新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備受爭議,在樓市瘋狂的背景下,該報告可能誤導大眾和決策。

「樓市心理調查」系列之四:房價背後的金融推手

黎巖:金融已然是助推房價的最有力槓桿,數輪調控政策打擊目標瞄準購房需求,但打擊方式只有一個:通過准入門檻和信貸額度卡死金融通道。

「樓市心理調查」系列之三:房價暴漲背後的囚徒困境

黎巖:本輪房價暴漲潮不同於以往的最大區別是,原本應各自牽制的政府、開發商、購房人三方持有了相同的目標。

房價
限購令是怎麼變成重大利好訊息的?

朱寧:旨在抑制房價和限制房價上漲的限購令,如何逐步演化成爲強有力的利多訊息的呢?原因在於預期和博弈。

「樓市心理調查」系列之一:搶著上車的購房者

黎巖:購房者瘋狂「搶著上車」,開發商齊捧地王,政府樓市調控越挫越勇,他們各自行爲背後存在怎樣的心理?

房地產
談論房價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子桐:我對《房價之謎》的分析、論證與結論實難苟同。最大的不贊同是,作者對房地產棋局中多種變數認知不足。

反思中國樓市五次低谷

劉淵:明年,中國樓市很可能迎來一次或大或小的調整。展望未來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過去幾次的樓市低谷。

樓市新一輪調控釋放什麼信號?

陳杰:這輪調控堅持四五個月,熱點城市房價就可能出現大面積鬆動;只要基本面沒有根本性惡化,樓市大崩盤可能性不大。

房地產
上海最嚴樓市調控背後的「資產荒」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上海樓市最嚴調控政策仍走入行政限制老路。爲什麼大家還在繼續選擇一線房地產?本質還是「資產荒」,各類風險坍塌之下,投資人的預期回報最終將面對經濟減速的衝擊。

樓市
「大學生買房零首付」和樓市亂政

沈曉傑:中國樓市似乎又在「回溫」當年的救市之道。一些所謂的「救市之策」,再次成爲阻礙房地產健康發展的「地雷陣」。 「大學生中職生零首付買房新政」就是其中生動而形象的代表。

房地產
中國樓市調控尚未轉向

徽商銀行蔡浩:中國央行正式放寬樓市「限貸」政策,被視作救市之舉。但此次調整仍遵循習李政府「分類調控」的基調,着眼於改善型需求,並不意味著政策全面轉向。

房地產
從購物中心看中國商業地產過剩

中原集團研究總監劉淵:萬達香港IPO讓人們再度關注中國商業地產。根據我們掌握的數據,尤以7個大城市的人均購物中心面積看,中國商業地產已是供大於求。

放棄房地產的「政策市」幻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經歷十年的屢調屢漲後,中國房地產市場決策者應承認,不斷出臺的地產政策除了彰顯權威、呼應民意外,僅能加劇市場上升趨勢中的短期震盪。

讓中國樓市迴歸居者

FT中文網投資與財富管理編輯馮濤:中國樓市經歷「瘋狂的3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繼續快速上漲。如何抑制房屋的投機屬性,成爲擺在新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