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

拜登:美中競爭進入「決定性的十年」

美國政府發佈最新的國家安全戰略,點明中國有意圖、也越來越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將中國視爲最嚴峻的挑戰。

戈巴契夫:漫長的告別

徐瑾:戈巴契夫高齡去世,對他的評價,爭議遠未結束。放手,大概是對於戈巴契夫最精確的評價。俄羅斯改革爲何不順利?休克療法如何評價?

戈巴契夫——極權帝國的終結者

戈巴契夫結束了蘇聯的一黨共產主義統治,停止了全球軍備競賽。他的政策終止了「無產階級專政」,結束了冷戰,但在此過程中導致了蘇聯帝國的解體。

北約
西方有必要增加國防開支嗎?

庫柏:西方或許不需要也不想再軍事化。但更多國家可能會被引誘進美國式的戰爭選擇中去。

北約
北約重拾冷戰姿態,以應對俄羅斯威脅

該軍事聯盟在其東翼加強了部署,以求更有效地威懾俄羅斯。

當喬治•凱南談冷戰的時候,他在說什麼?

金慶錦:「冷戰」這個歷史話題在當下似乎又重燃火星。談起冷戰,凱南是繞不開的人物。美國今日很多外交政策中仍能看到凱南的影子。

拉謝特警告不要對中國發起冷戰

德國下任總理熱門人選拉謝特認爲,中國既是系統性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西方在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方面應避免陷入冷戰思維。

美國社會已喪失進行冷戰的條件

加內什:與幾十年前不同,當今美國社會崇尚個人自由。這未必是壞事,但它意味著美國社會更難長期動員起來對抗某個對手。

陳志武:新冠只會加劇貧富分化、仇外及動盪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接受FT中文網專訪,探討這場發生在社群媒體、人工智慧和數位監控時代的全球疫情,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長遠影響。

大國競爭:美國戰後爲何遏制蘇聯

徐瑾:談到大國競爭,繞不開凱南的「遏制」理論,推動了冷戰形成;但他強調更多政治遏制,形勢卻發展到了軍事遏制,甚至全面遏制。

冷戰開啓,中國何以化解?

蘇小玲:中美短兵相接,是一場涉及制度與價值觀的全新競爭。中國能做的是對急轉直下的形勢做出精準判斷、柔和挽回,而不是準備赴湯蹈火、決一死戰。

美國精英部隊未準備好對華冷戰

專家稱,在五角大廈的重心從阿富汗轉向印太地區之際,美國特種作戰部隊還沒有準備好應對與中俄的高科技戰爭。

FT社評:警惕科技冷戰

美中在科技領域上的脫鉤正在逐漸成爲現實,其結果可能造成網路割裂,影響全球各行各業,這樣的科技冷戰註定沒有贏家。

歷史比國內政治更重要

利思:里根著名的布蘭登堡門演說發生在柏林圍牆倒塌兩年前。更值得思考的是,老布希在柏林圍牆倒塌後為什麼沒有發表演講。

美國科技公司篩查供應鏈上的「中國風險」

美國各大科技公司正重新檢查自己的供應鏈,以找出在日益升級的中美貿易戰中可能被當作靶子的中國公司。

美中對抗進入新模式

鄧聿文:美中對抗進入「冷戰模式」,具有某種程度的不可調和性,逆轉這種態勢幾乎不可能,即使兩國達成貿易協議。

北韓
美朝關係已重回「冷戰」態勢

孫興傑:北韓一週內發射兩次飛彈,尤其是第二次基本觸及到了中遠距飛彈的底線,美國非常可能逆轉美朝關係。

書評
隕落的超級大國:美國外交政策從勝利到狂妄

巴伯:資深外交官威廉•伯恩斯共爲美國5任總統和10任國務卿效力,他的回憶錄《祕密管道》揭示了美國外交政策中一廂情願思維的危險。

川普冷戰套路對中國不管用

薩克斯:中國既非蘇聯,也非日本。除非美國短期內叫停對華貿易戰,否則這類行動將損害世界經濟乃至美國自身。

美中進入新冷戰?

鄧聿文:儘管潘斯在各方面對中國進行了批判,但現在就認定美國發動了一場對中國的新冷戰,似乎還有待觀察。

軍工
代價昂貴的軍備升級計劃

加普:面對俄羅斯、中國等國重新出現的軍事威脅,歐洲和美國需要加強防禦,但這麼做的預算可絕不會便宜。

G20
中美爲何不會發生新「冷戰」?

張勇:所謂中美陷入新「冷戰」乃至「必戰」的宿命論是迷思。中美之間不存在陷入「冷戰」對抗的條件或現實。

冷戰
世界陷入「零國集團」格局

FT專欄作家邰蒂:冷戰時期,「陣營」如何劃分是很清楚的,如今則不然。塑造世界的不再是兩個超級大國,也不是G7或G20。誰都不具備令世界棋局達到平衡的能力。

世界告別「短期和平」時代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佛格森:蘇聯解體後的20年可以被稱爲「短期和平」時代,但這個時代似乎已經結束。戰爭正捲土重來,但並非是亨廷頓預言的「文明衝突」。今天的大多數衝突是在穆斯林之間發生的。

斷裂的「金色拱門」

FT評論員盧斯:弗里德曼曾說,開設了麥當勞門店的國家不會彼此開戰。還有人稱,處於同一全球供應鏈上的國家不會彼此開戰。但這些理論都無法解釋今天的現實。

歷史的糾結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冷戰結束1/4世紀後,歷史沒有終結,但變得非常糾結——有人稱現在是一個「系統性混亂」的時代:中東戰火不斷、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崛起加劇東亞緊張局勢……冷戰時代危險,但穩定;大失控則造就了一個危險而不可預測的世界。

中國大門口的守望者(英文)

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衆多中國研究者在「大學服務中心」學到的東西,成爲他們在大學課堂上講授當代中國最核心的內容。這些教授教出來的一代代學者、記者、政府官員、律師、商人,其後均成爲中國向世界開放的橋樑。

政治

俄羅斯
核戰危機教訓不應被遺忘

FT專欄作家拉赫曼:來自俄羅斯的威脅性核言論正急劇增多,普丁似乎想通過將核武器擺上桌面,阻止西方向烏克蘭提供軍援。不論普丁是否在虛張聲勢,應銘記的歷史教訓是,失誤和錯判曾多次讓世界接近核戰邊緣,當下應格外警惕俄羅斯和北約誤讀對方意圖的風險。

俄羅斯
戈巴契夫錯了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戈巴契夫曾見證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最近他警告說,俄羅斯與西方可能爆發新冷戰。但這次他錯了。冷戰是兩種政治和經濟制度在全球範圍的較量,而如今普丁主政的俄羅斯,卻沒有可兜售的意識形態和政經模式。

M17
大韓航空007號事件之後

1983年,大韓航空007號航班誤闖蘇聯領空,被蘇軍擊落。這成了冷戰期間兩大陣營關係最緊張的時刻之一。美國總統隆納·里根發表講話,講述了事件的前因後果,表明了美國政府的態度。

俄羅斯
謝瓦納茲的一生

前蘇聯外長、前喬治亞總統愛德華·謝瓦納茲逝世,他將作爲反腐鬥士、經濟改革者、冷戰終結的功臣、兩德統一的關鍵人物,以及蘇聯體制的背叛者而被銘記。

間諜
白宮將冷戰教訓甩在腦後

FT駐華盛頓記者代爾:隨著烏克蘭危機升級,美俄不斷上演冷戰橋段。歐巴馬對締造後冷戰時代外交政策的渴望,給威懾和外交沒留下多少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