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中國大門口的守望者(英文)

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衆多中國研究者在「大學服務中心」學到的東西,成爲他們在大學課堂上講授當代中國最核心的內容。這些教授教出來的一代代學者、記者、政府官員、律師、商人,其後均成爲中國向世界開放的橋樑。

【編者的話】1963年成立於香港的「大學服務中心」,在冷戰時期是西方中國研究者的大本營。1988年中心併入香港中文大學,更名爲「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擁有當代中國國情研究最齊全的圖書館,被稱爲「中國研究的麥加」。2015年1月,中心舉辦成立50週年研討會,多位中國研究領域的世界級學術泰斗齊聚一堂,回憶他們與中心的交往故事。FT中文網獲得授權,刊發一組來自研討會的回憶文章。在60年代積極參與中心成立過程的哈佛大學榮譽教授、《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Ezra F. Vogel)在發言中回憶了中心的成立和發展歷程,以及它對幾代中國研究者的影響,本文爲他發言的英文實錄,原題爲「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re」。

It was my privilege to take part in the founding of the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re and its activities over half a century. It is my good fortune to live long enough to join you in celebrating this anniversary. Today it is my responsibility to pass on to you revolutionary successors my recollections of some the major changes during this half century and to endeavor to explain the origins of these changes.

The founding of the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re

您已閱讀3%(804字),剩餘97%(259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