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

人物
對話馮唐:打好這手牌,過好這一生

當這位以「做成事情」爲使命的前職業經理人,遇到了一個消解一切確定性的創業時代,「成事」本身,也變成了一場充滿即興和碰撞的「真人秀」。

文學
若即若離的故鄉和那片「無用的土地」

崔瑩:華裔作家歐大旭的新作《南方》,並沒有鋪陳戲劇性的高潮,卻在細膩之處展開探討:在鉅變時代,是什麼在決定著人們的親疏和進退。

對話2024布克獎得主薩曼莎•哈維:書寫太空旅途中的「鄉愁」

張璐詩:小說《軌道》通過太空人的視角,寫出了太空旅行的瑰麗,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近似鄉愁的感情:距離地球最遠時,卻最感到是地球的一份子。

文學
對話李翊雲:我在尋找那種讀過之後依然鮮活的書

作爲2024年布克獎的評委,李翊雲說,她看待一本書的眼光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有些書寫即便並不完美,她也會嘗試去理解作者付出了哪些努力。

文學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原著作者:寫出那個活生生的人

崔瑩:安德烈•艾席蒙關於寫作的建議是:不必用複雜的語言去描述原本簡單的東西;不必像研究生那樣寫出一篇論文,卻把讀者抹殺得一乾二淨。

閱讀
愛丁堡圖書節總監:曾有人說書的死期到了,但這並沒有發生

崔瑩:和中國文化淵源頗深的蘇格蘭人Jenny Niven相信,人們總可以通過閱讀不同的故事,瞭解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狀態。

文學
《猜火車》作者厄文•威爾斯:談談那些「離譜」的角色

崔瑩:從書寫工人階級到罪案小說,這位蘇格蘭暢銷書作家表示,他喜歡「承受壓力的人物」,也願意把文字弄的亂七八糟。

文學
布克國際文學獎管理人:人類通過文學互相給予

張璐詩:費埃梅塔•洛柯認爲,文學是最能使人共情的藝術形式。通過文學,你可以穿上別人的鞋,使用他人的想像,從而瞭解棲居在一個故事中的感受。

文學
聽布克獎華人評委談談書寫與閱讀

陳瓊瑪表示,在擔任布克獎評委的大半年裏,她每月都要完成高強度的閱讀和討論。評委遴選作品的出發點,並非因爲某個熱門話題,而是更加看重寫作的細節。

文學
在遠去的檳城遇見毛姆

在小說《門屋》中,陳團英以作家毛姆的經歷串聯起一個虛實交疊的故事,重現了上世紀殖民地時期的檳城以及那裏的人物與往事。

文學
李翊雲:故事的主人公早就在那裏,我只需要找到他們

崔瑩:通過講述兩位法國少女策劃的一次文學騙局,李翊雲希望探討真實和虛構、流放和野心等議題,她的《鵝之書》也因此同時瀰漫着童話的氛圍與絕望的氣息。

中文
如何區分中文教師的水準?

林原:寫作應是檢驗中文教師水準的「試金石」。對中文教育而言,寫作水準高未必成名師,但名師應以寫作水準高爲前提。

文學
一個廣告人的「鬼故事」

崔瑩:今年的布克獎得主卡魯納蒂拉卡,本職是一位廣告撰稿人,他堅持在凌晨寫作,最終完成了一部驚悚尖刻、直擊黑暗的傑作。

留學
谷愛凌的寫作才能比回國參加奧數班更值得關注

武質:突顯個人特質,能表達出真情實感的自述,有時會超越語言,比任何標準測試高分更能打動招生官。

文學
「我翻譯《射鵰英雄傳》的日子」

胥一凝:張菁是英文版《射鵰》的兩位譯者之一,她說翻譯這部巨著是一段漫長旅程,既包括對刀光劍影的「見招拆招」,也包括向世界表達中國武俠文化時的字斟句酌。

教育
我用提問法教孩子寫英語作文

樓夷:我關注孩子能不能把事情說清楚,這並不容易,因爲小朋友的特點就是思維跳躍。而我的解決辦法是提問。

文化
知識,治不好「壞審美」

邵勃:在人人熱衷知識付費、自我迭代的時代,你會發現影響思維判斷、塑造你境遇的,是看似無用的審美品味。

我是怎麼開始寫作的

黃佟佟:你越是沒有目的,只為興趣,認真地做一件事情,越是有讓你意想不到的回報。事情就是這麼奇怪。

速讀
作家經濟學:殘酷的現實

出書越來越不賺錢了,西蒙·古柏說。二手書和電子書的興起更加劇了這個現實,今天英國作家的年中位收入只有1.1萬鎊。「如果電子書也可以買二手的,那我就完了。」在這樣殘酷的現實面前,作家該怎麼辦?未來還有人寫書嗎?

寫作能力無足輕重?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美國一位教授向MBA學生傳授寫作能力,但學生不買賬,他們認爲,在當今商界,不需要具備優秀的寫作能力。

社群媒體改善寫作?

社群媒體、簡訊、電郵······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提筆忘字?不規範的語法與表達?無法表達連貫的思想?
Simon Kuper對這種觀點不以爲然。他說,2000年前就有老學究們惋惜語言的衰敗了,資訊時代和社群媒體實際上大大幫助人們提高了寫作和閱讀能力。

教育
怎樣讓孩子贏在起點?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概念在世界各地都有市場,中產階級父母總是對孩子抱有很高期望,努力給他們提供各種優越條件。幫助父母進行早教,是不多見的能得到左右翼人士一致支持的議題。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赫克曼指出,對早期教育投資的回報率是很高的——不僅對家長,對整個社會也是如此——但,早教並不等於認字母背單詞。

教育
讓人捉急的寫作能力

一位美國名校MBA的教授佈置了寫作作業,沒想到學生們竟紛紛跑到院長那兒哭訴:我們平時用電郵、Twitter和Facebook交流就夠了,教授他這不是要人命嗎?學生們的語法、標點和拼寫能力堪稱"凶殘",別提完整而有邏輯地表達了。
這讓人反思:家長們拼命讓孩子學繪畫、學外語,還不如讓他們紮紮實實學好母語寫作呢。

社群媒體改變寫作

FT專欄作家庫柏:書面文字正變得越來越像大白話,這是件好事。社群媒體、部落格和電子郵件極大地改進了我們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