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保安

歐洲議員呼籲歐盟動用更大權力遏制間諜軟體

歐洲議會議員的報告揭露歐洲國家如何用間諜軟體監控社運人士,預計報告會遭到成員國的強烈反對。

在網上曬娃究竟有什麼問題?

布拉德肖:我擔心女兒被科技公司跟蹤,也不想未經她同意在網上留下有關她的數據痕跡,誰知道未來可能發展出什麼樣的技術。

螞蟻到底是一傢什麼公司?

秦勇:螞蟻到底是一傢什麼公司,應當說它既不是金融,也不是科技,而是中國大國崛起的重要戰略,這個戰略與中西價值分野異曲同工。

再論《個人資訊保護法》的六大關係

許可:在權利不足以制約權力之時,個人資訊保護機構亟待發揮獨立第三方的「權力制衡」功能,監督其他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推特
多位名人Twitter認證賬號遭遇駭客攻擊

詐騙犯用拜登、馬斯克等數百個官方賬號發推,鼓勵用戶向某個比特幣賬號匯款。超過350人上鉤,受騙金額逾10萬美元。

谷歌
谷歌將淘汰第三方cookie

谷歌爲侵入性最強的網路跟蹤器敲響喪鐘,稱其Chrome瀏覽器將淘汰已支撐數字廣告25年的跨網站cookie。

蘋果
FBI再次向蘋果索要恐襲凶手的iPhone數據

FBI向蘋果提出請求,索要佛羅里達海軍基地恐襲案凶手的iPhone加密資訊,此事或再次引發有關資訊加密的鬥爭。

數據
《個人資訊出境安全評估辦法》的憂慮:真與僞

許可:《個人資訊出境安全評估辦法》是一部個人資訊保護法,還是個人資訊審查法?真正應該擔憂的到底是什麼?

數據
《數據安全管理辦法》下的政企關係

許可:「企業向政府提供數據」條款,難免加深「中國企業是政府工具」的偏見,從而給國際正常交往和商業活動蒙上陰影。

FT社評:警惕「網路尼古丁」

勸導式技術誘使用戶花更多時間上網,並交出更多個人資訊。相關企業最好在監管機構採取行動之前解決這一問題。

報告:科技公司隱瞞俄羅斯干涉美國大選程度

一份爲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編寫的報告稱,Facebook、Twitter和谷歌未能披露有關俄方使用其服務爲川普助選的關鍵資訊。

通訊
英國情報主管:華為構成安全威脅

祕密情報局局長揚格指出,中國具有「不同的法律和道德框架」,在美國等盟友封殺華為後,英國需要加強提防。

FT社評:社群媒體必須擔起責任

社群平台很容易被用戶操縱和濫用,從而爲極端言行提供便利。現在社群平台必須解決如何遏制不當言行的問題。

資訊
消費者有權拿回自己的數據

高登:我們不清楚公司擁有我們的什麼個人數據、用這些數據幹什麼,這事關私隱和安全,還嚴重削弱了我們的權利。

「花唄」服務協議惹風波,資訊收集是否越界?

許可:個人資訊權利和企業數據權利彼此聯結又相互衝突。問題關鍵是如何在具體的場景下,妥善劃定各自邊界和責任。

速讀
出售用戶資訊的「另類交易」

大數據的快速成長正被尋求關鍵投資優勢的資產管理者視爲一項越來越有吸引力的資訊來源,而數據提供商可以出售一切資訊——從社群媒體聊天記錄、用電郵發送的收據。然而出售前,很多這樣的「另類數據」未能充分抹去個人資料。

專家怎麼看FBI破解iPhone

自FBI宣佈能解鎖iPhone後,其破解方法以及是否能用於較新型iPhone上引起衆多猜測,行業專家也是見仁見智。而蘋果的當務之急就是找出這一安全漏洞。

社會

FT社評:對商業駭客說不

中國官方支持的駭客行動,常把竊取的機密用來幫助中國企業,對此美國終於決定不再忍耐。對中國發出警告是對的,但人們也會質疑美國的雙重標準。

監聽
FT社評:歐巴馬監聽改革並不輕鬆

有關情報監控的改革,歐巴馬上週講話採取的「開局讓棋法」比其他政府都領先,但意義不大。歐巴馬很快就必須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所提議的措施不只是裝飾門面。

監聽
歐巴馬權衡監聽改革

歐巴馬將利用聖誕假期考慮一個專家小組對美國國安局所作的調查報告,並對如何改革國安局作出最終決定。大規模收集電話資訊和監聽他國領導人的做法成爲焦點。

監聽
FT社評:NSA監聽計劃遭遇翻盤

法官認爲,NSA收集美國人通話資訊的行爲「幾乎肯定」違憲。NSA抱怨改革將降低反恐行動的速度和效率,但留給它辯護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網路安全「需要國家合作」

中國的網路安全程度如何?各國能否在資訊保安上獨善其身?網路的使用者應該怎樣保護自己?參加FT中文網2013年度高峯論壇的商界、政府和學界代表各抒己見。

史諾登
史諾登爲何離開香港?

史諾登的一名律師稱,爲避免美國要求引渡可能導致的漫長官司,史諾登選擇離開香港。他說,史諾登在選擇香港作爲避難地時「做了功課」,但仍然低估了困難。

史諾登
法律專家:香港放走史諾登合法

香港政府表示,由於美國政府要求引渡史諾登的檔案未能完全符合香港要求,因此放走史諾登完全合法,對此一些法律專家表示支持。

斯諾等
FT社評:史諾登不是英雄

在將史諾登當作英雄之前,我們要注意:在他尋求庇護的幾個國家,那裏的政府很少關心本國民衆的權利。美國政府做對的一點是,它明確對外表示,違法就要被嚴懲。

大數據
大數據造就老大哥?

令人炫目的「大數據」技術有著無限的潛力改變世界,它能讓普通人也過上《唐頓莊園》裏的貴族生活——輕鬆得到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務。但是,史諾登洩密事件也深刻反映了大數據可能帶來的對個人隱私的侵犯。
FT專欄作家John Gapper認爲,必須警惕政府相關部門和網路公司通過大數據正在積聚著的巨大權力。難怪,史諾登事件爆出後,《1984》的銷量猛增。

網路
Lex專欄:政府還是比企業強大

當代一個較爲愚蠢的觀點就是認爲企業比國家更強大。本週曝光的美國國家安全局要求科技企業提供用戶資訊事件,再次證明了政府對企業擁有絕對影響力。

經濟數據洩密亟需依法懲治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倪金節:隨著幾名國家統計局和央行工作人員的落馬,對於經濟數據洩密,官方似有開始清理的跡象,但處理幾條「小魚」遠不能救當前之急。

中國安全新規可能令外企丟掉大筆訂單

根據中國正逐步實施的一項安全技術規定,所有涉及安全的產品都會被劃定等級,超過特定等級的產品,只能從中國供應商採購。這引發了外企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