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諾登

與FT共進午餐:46年前的「史諾登」

86歲的丹尼爾•艾爾斯伯格在1971年洩露「五角大廈檔案」。作爲美國核戰略思想的制定者之一,他認爲當今世界十分可怕。

美國
美國網路間諜行動遭遇「史諾登第二」

維基解密發表大量檔案,稱其揭露了美國中央情報局侵入智慧型手機、網路連接的電視機和其他設備的方法。

與FT共進午餐:愛德華•史諾登

這位「棱鏡計劃」的披露者抨擊他所客居的俄羅斯,暗指該國與近期針對美國政府的駭客攻擊有瓜葛,並稱他仍對美國心懷忠誠。

2014年度女性:蘿拉•波伊特拉斯

去年美國洩密者史諾登把機密檔案委託給兩名記者,波伊特拉斯便是其中之一。但在那之前,這位美國紀錄片製片人就被列入美國政府觀察名單,多年來在美國的不同機場遭到40來次盤問。

英國
FT社評:英國監控立法不應臨渴掘井

在國家安全問題上,首相應始終冷靜行事。但英國的監控立法卻在叫嚷著恐怖威脅的慌亂氣氛中,國會通過消除異議而倉促推進。有關法律和自由的大事本不應如此。

史諾登
史諾登事件新聞出籠記

普利策獲獎記者葛林沃爾德在新書《無處藏身》中爆料他被史諾登選中曝光「棱鏡」計劃的來龍去脈,並進而探討網路時代政府監控的是非曲直。

美國「監聽合理」的邏輯背後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沈逸:全球網路空間不是美國的私域,以反商業駭客名義實施的網路霸權戰略,對網路空間基礎的威脅,比商業駭客和間諜行爲更嚴重。

史諾登
美國指控中國網路竊密將遭反擊

雖然美國指控中國通過網路入侵竊取貿易機密,但史諾登所洩露的檔案表明,美國曾利用間諜活動爲貿易談判贏取更強籌碼,這可能會爲中國反擊美國提供彈藥。

史諾登
史諾登給金融監管出難題

FT專欄作家邰蒂:金融危機過後,建立統一資料庫、加強風險監測似乎勢在必行,但史諾登的爆料使歐洲各界對跨境數據共享感到不安,結果導致地緣政治壓倒大數據的諷刺現實。

史諾登
史諾登改變了什麼?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史諾登事件令情報機構不得不將目的與手段更爲公開。但也應意識到,實行合理懷疑的監督,需與對「祕密政府」的無端恐懼區別開來。

史諾登
書評:《史諾登檔案》

FT華盛頓分社社長馬利德:當今的資訊時代雖無冷戰意識形態的束縛,但某些方面仍然相似:各國情報機構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對手,而是其內部對體制虛僞性的反感。

竊聽
FT社評:柏林不應豎起「數據牆」

史諾登爆料引發一系列涉及技術和私隱的問題,但若默克爾要求歐盟通過立法,強迫美國網路公司將數據儲存於歐洲,那將是一個很糟的想法。

監聽
FT社評:歐巴馬監聽改革並不輕鬆

有關情報監控的改革,歐巴馬上週講話採取的「開局讓棋法」比其他政府都領先,但意義不大。歐巴馬很快就必須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所提議的措施不只是裝飾門面。

史諾登
史諾登揭示出資本主義新隱憂

作家莫羅佐夫:史諾登爲一場非常必要的全球辯論創造了契機,但這場辯論始終沒有到來。其實,他的爆料揭示出一種威脅資本主義與民主的新隱憂:個人資訊正取代金錢成爲新的支付手段。

監聽
FT社評:NSA監聽計劃遭遇翻盤

法官認爲,NSA收集美國人通話資訊的行爲「幾乎肯定」違憲。NSA抱怨改革將降低反恐行動的速度和效率,但留給它辯護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史諾登
史諾登提醒了所有人

FT專欄作家盧斯:歐巴馬曾呼籲約束日漸強大的美國影子政府,史諾登的洩密,實際上是幫了歐巴馬。另外,史諾登的出現,還從多方面提醒了我們。

監聽
史諾登爆料引起德國企業警覺

調查發現,史諾登事件後,德國企業相信,美國構成的工業間諜風險非常大。不少德國企業取消了使用位於美國的雲端計算服務的計劃。

史諾登
美國情報機構「搞砸了」

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連串洩密事件,讓華盛頓不得不對監視行爲「停止虛僞作態」,開始思考如何在現實政治與其自由價值的說辭之間做出選擇。

史諾登
史諾登是怎樣煉成的?

電腦安全專家施奈爾:在外包盛行的當今時代,就連情報機構也不再提供鐵飯碗。史諾登這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不要對僱主有什麼長期指望。因此,僱主也不應對他們有什麼長期指望。

史諾登
讓媒體擔任監督角色更靠譜

FT專欄作家加普:儘管史諾登和相關記者有種種缺點,但《衛報》對NSA監聽活動的報導是有分寸和負責任的。與政府對情報機構的管控相比,我更相信媒體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