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

投資
如何理性看待金融市場中的預測?

伍治堅:未來不可能預測,並不代表投資者就束手無策了。從投資角度,通過最低成本實現最大範圍多元分散,是投資者應對未來的最有效方法。

調查
「憂慮榜單」揭示了什麼?

邰蒂:兩年前,大流行病風險被認爲是排在第10位的「新興」威脅,那時氣候變化是人們最擔心的問題。如今情形已有所不同。

未來10年的科技趨勢預測

桑希爾:中國科技金融創新,計算能力成長,基因組測序成本大幅降低,這三個趨勢很可能會塑造接下來十年。

「即時預測」模型對2020年的預測

戴維斯:根據「即時預測」模型,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上升,發達經濟體的低通膨將延續,歐元區和新興市場股票的回報率將高於美國。

區塊鏈
展望2050:區塊鏈改變貿易金融

區塊鏈將取代貿易金融中的紙質檔案,向交易各方提供透明、實時的資訊,並降低交易成本,爲更多融資雙方打開市場。

零售業
展望2050:讓演算法決定我們買什麼

到本世紀中葉,尋找最划算交易的任務將由我們在網路空間的化身承擔,這意味著企業不再對人行銷,而是與我們的化身的演算法進行博弈。

2019年全球大事預測(下)

會發生新的金融危機嗎?標普500年末能站上3000點嗎?油價會在每桶60美元以下嗎?華為在海外會難以立足嗎?

2019年全球大事預測(上)

中美貿易休戰能持久嗎?川普會被彈劾嗎?英國退歐會被攔停嗎?俄烏衝突會升級嗎?莫迪仍將擔任印度總理嗎?

2019年繼續應對不確定性

斯里尼瓦桑:新興市場能帶來可觀的絕對正回報嗎?如果發達市場的波動性不下降,且中國的經濟政策缺乏明朗,就不可能。

2008年金融危機的五個意外結局

邰蒂:如果你回顧這10年來金融業的演變歷程,相對於雷曼兄弟破產後那段恐慌時期的主流敘述,至少有五個地方令人意外。

人類會迎來「技術封建社會」嗎?

沃爾夫:我們的後代可能面臨生死攸關的決定,當未來世界中,幾乎不再有人能夠做出具有明顯經濟效益的事情,他們將如何組織社會?

預測
「我就知道會這樣」,真的嗎?

哈福德:人們往往在事後確信自己當初預測對了,然而調查發現記憶常常出錯。最簡單的預測技巧就是記錄預測命中情況。

世界
在1966年預測2000年的生活

BBC最近公佈影片,記錄了1966年的青少年對2000年的種種預測。那時的孩子對未來非常沮喪,悲觀派遠超樂觀派。

2018年全球大事預測

2018年川普會被彈劾嗎?美中兩國會不會打響貿易戰?標普500指數將升至2650點上方?比特幣期貨市場能否建立起來?

2018年科技業大走勢

主要成長引擎將是數字廣告、電子商務,以及全球IT界向「雲」的集體進軍。中國科技公司的全球抱負也會更明顯。

經濟預測爲何總是令人失望?

普倫德:經濟預測之所以反覆令投資者失望,是因爲預測模型存在瑕疵,它們過於依賴根據過去的情況推斷未來。

放心,川普不會創造未來

庫柏:多數歷史學家如今認爲,國王和總統對普通人的生活相對沒什麼影響。人口結構、氣候和技術要重要得多。

預測
我們還能相信預測嗎?

列韋林:英國退歐派領袖戈夫曾嘲笑從事預測工作的專家。但預測無法做到完全準確,並不能證明戈夫是正確的。

2017年投資者需關注的重大問題

幾乎沒人預料到2016年會以全球股市牛市收尾。那麼,新的一年又有哪些投資者必須關注的重大問題呢?

2017年中國經濟十大預測

劉海影:我認爲,以美國爲首的發達國家經濟有望迎來經濟小陽春。但是,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加入這一隊列?

預測機構爲何未能預測川普勝選?

哈福德:太多的人將「希拉里被看好」等同於「希拉里會贏」,他們犯下了一廂情願的錯誤,但這個錯誤非常普遍。

俄羅斯
來自2066年的歷史答卷:普丁給俄羅斯帶來災難

諾特:穩定的假象掩蓋了普丁對國家機構和社會的深度腐蝕,這位新沙皇開創的「後真相政治」害慘了全世界。

預測
如何更好地預測?

FT專欄作家哈福德:看到一個人在閱讀英國《金融時報》,你覺得他更有可能是一位博士,還是沒有大學學位的人?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你可能已經犯了錯誤。

預言
我們爲何對預言著迷?

FT專欄作家哈福德:儘管專家預言往往出錯,我們爲何還會對預言著迷?和喫薯片一樣,雖然人人都知道這沒多大好處,但那種短暫的快感讓我們難以抵抗。

麥肯錫
50年後,麥肯錫還在嗎?

FT專欄作家凱拉韋:《麥肯錫季刊》已經50歲了,它刊出一篇重頭文章,用對未來50年的預測爲自己慶生。相比之下,我個人的預測截然不同。

預測
預言:2114年的世界

未來一百年,人類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醫藥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人類如何管理五花八門的風險?三位著名經濟學家分別給出了對2114年世界的預言。

預測
經濟學家沒有「水晶球」

FT專欄作家布里坦:與其過度依賴極不靠譜的預測,我們不妨採用「應變規劃方法」。例如,與其問「會發生什麼?」不如問「如果發生了,我們該怎麼做?」

預測
經濟學家漫遊未來

FT專欄作家庫柏:從父母有能力操縱子女的基因,到「終生意義上的一夫多妻制」,經濟學家們在《100年後》一書中集思廣益,爲我們的重孫輩所處的世界勾勒出一些可能的輪廓。

預測
預測天氣和預測銀行危機是兩碼事

FT專欄作家凱:和天氣預報不同,由於經濟衰退、地產泡沫和銀行破產屬於相對罕見事件,因此經濟學家往往只能將經濟模型修正得能更好地解釋過去,而非預測未來。

經濟
經濟預測,慾望永不眠

辭舊迎新的時候,人們爲何總期望經濟學家做預測呢?預測成績怎樣?這是FT"臥底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有趣的解答。

經濟學家不要自以爲是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斯坦恩•瑞傑:經濟學家對經濟形勢的預測錯得離譜。他們已成爲了過分自信的犧牲品,而過於自信會導致狂妄。經濟學家們都放鬆了警惕。

央行
央行官員無法預測未來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榮休教授古德哈特:無論是央行官員還是其他任何人,都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預測幾個季度之後的產出、通膨或利率波動。

經濟「天氣預報」?

FT專欄作家哈福德:我們也許可以期待有一天,通過電腦的實時收集,真實的經濟數據能夠變得像財經頻道上的圖表一樣易於收集和傳播。

市場
市場的瑕疵

FT專欄作家約翰•凱:貝克漢姆不做計算也能踢出精準的球。弗里德曼和薩維奇因此認爲,在經濟推理中使用非現實假設是妥當的。但經濟與市場並不像貝氏弧線那麼完美。

預測
2011年七大商業預測

FT專欄作家加普:凱恩斯的「動物精神」正在迴歸。有鑑於此,我對2011年商業領域作出了七個預測。

經濟學家並非預言家

FT專欄作家布里坦:金融危機表明,經濟學家並不具備及時識別轉折點和系統性失靈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學本身是毫無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