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該怎樣就會怎樣,我們根本無從預測。」無論是對央行官員還是對其他有抱負的經濟預測人士來說,這句歌詞的道理都依然適用。在一切保持穩定、未來重複過去的情況下,預測是沒有問題的;事實上,央行使用的標準模型幾乎就是在通過硬套過去的趨勢來做出預測。但當發生突變時,央行其實與其他人一樣,都無從對未來做出預測。他們在2008年年中時對當年所做的預測,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無論是央行官員還是其他任何人,都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預測幾個季度之後的產出、通膨或利率波動。爲了對兩年之後官方利率的可能水準發表意見,受訪者必須努力確定三年之後的產出預期成長率和四年之後的預期通膨率。如果你相信存在強大的力量使經濟恢復均衡,那麼此類中期預測當然是絕對可行的。但是,如果真的存在此類強大的「向心力」,那麼無論有沒有官方預測的幫助,各國的貨幣政策都會變得更容易制定。
當前的形勢充滿了不確定性。未來五年或十年經濟產出的可持續成長率會是多少?我們到底是會步日本後塵,還是會實現復甦?沒人知道答案。通膨會如何發展?寬鬆貨幣政策是否難以遏制通縮?或者說,央行資產負債規模(以及財政赤字)的爆炸性成長是否會引發通膨壓力?
您已閱讀31%(492字),剩餘69%(11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