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

基建
「中國矽谷」,正在修「綠房子」

綠色建築如何成爲這一股重塑城市天際線的推動力?深圳交出的答案,既在政策和標準的「字裏」,又在一梁一柱的「行間」。

極端天氣下,中國製造業和基建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夏志堅:剛剛過去的夏天,中國製造業重鎮飽受極端天氣衝擊,工業與基建的氣候適應問題已被納入國家戰略。

抗疫路線之爭與路徑依賴

馮鬱青:借鑑「路徑依賴」理論,再觀察中美的抗疫政策,就會發現過去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決定著未來可能的選擇。

基建「老辦法」何以緩釋成長「新壓力」?

程實、高欣弘:年內傳統基建領域資金增量或將有限,而潛在收益相對較高、發展前景更爲廣闊的新基建有望成爲社會資本湧入的重要方向。

香港
我爲什麼看好香港的發展前景?

夏春:「魔鬼藏在細節」,那些不看好香港的人,往往將香港政府工作效率作爲主要批評對象,但他們想不到香港政府居然在這一項上得分全球最高。

鏡鑑日本:公共投資真能提振經濟嗎?

IMF敦促發達國家在基建項目上快速支出大筆資金,以促進需求和就業。但從日本經驗看,這種做法對提振成長和通膨沒什麼幫助。

寮國
寮國能從「一帶一路」項目中得到什麼?

寮國在建的400公里長鐵路線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最引人注目的項目之一,一些人認爲中國從中得到的好處要大於寮國。

發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挑戰

梁海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發展,對於沿線國家的環境協調和發展,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挑戰均是意義重大。

「一帶一路」將推動通過調解解決糾紛

「一帶一路」倡議可能帶來巨大經濟機遇,同時也加大了各種國際商業糾紛的可能性,這爲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提供了機遇。

東盟
新加坡希望爲東盟基建項目安排融資

據估計,到2030年東盟國家將有逾9000萬人遷往城市地區,創造一個中等城市帶。新加坡希望將其金融專長應用於地區對新基礎設施的需求。

中國著手應對「一帶一路」債務問題

邰蒂:「一帶一路」給許多參與國帶來了巨大的債務壓力,近期中國表現出認真解決這一問題的跡象,這值得鼓勵。

中國對非投資的另一面

中國在非洲的龐大基礎設施項目抓住世人眼球,但是成千上萬到非洲打拼的中國小企業主也在幫助重塑這塊大陸。

尚比亞
電視費讓尚比亞人擔憂中國「債務陷阱」外交

尚比亞國家廣播公司獲得2.73億美元中國貸款,用於資助其與中資的合資項目。尚比亞爲償債而向國民徵收的電視費引發不滿。

歐盟
歐盟版「一帶一路」倡議出爐

歐盟外交事務最高官員稱,歐盟出臺的新提案體現了連接歐亞的「歐洲方式」,並否認是爲了回應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非洲暴露「跨越式發展」侷限性

技術給非洲人帶來電信、銀行服務以及電力,這使一些人吹噓「跨越式發展」,但也有人指出,科技不能替代良好治理,基礎設施也無法跨越。

中國模式不適合非洲

中國由基礎設施拉動的經濟模式遠非高效,應該避免,而非效仿。非洲必須開闢自己的發展道路。

中國獨特的高鐵經濟學

短短十年,中國建成了2.5萬公里的高鐵網路。它改善了人民生活,促進了區域經濟,但也讓國企背上沉重債務。

中國經濟解困之道:減稅優於基建

沈建光:加大基建不如大幅減稅。稅改有助於爲中國經濟釋放改革紅利,並幫助中國走出經濟週期越來越短的怪圈。

中國對孟加拉投資驚動印度

印度自認爲是孟加拉的天然及主要盟友。隨著中國向孟加拉基建項目投入巨資,新德里方面越來越感到不安。

「一帶一路」造「債權危機」?

趙磊:「一帶一路」倡議五週年之際,多種負面評價此起彼伏,不是「一帶一路」出了問題,而是西方國家的心態出了問題。

「一帶一路」項目爲何大量遇阻?

金奇:數據顯示,中國2013年以來在6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宣佈投資的1674個基礎設施項目中,234個項目遇阻。

馬來西亞重審基建項目考驗中馬關係

馬來西亞新總理上臺後一改對多個大型項目的態度,使得中馬關係陷入混亂,也讓其鄰國新加坡感到惱火。

馬哈蒂爾誓言砍掉「不必要」項目

馬來西亞新總理稱,他將取消吉隆坡至新加坡的鉅額高鐵建設項目等基建項目,並解僱1.7萬名政治任命人員。

G20
G20必須推動基礎設施投資成長

阿根廷財長杜霍夫內:我們希望G20會議將基礎設施發展爲一個以標準化合同、法律結構及衝突解決機制爲支撐的新資產類別。

亞投行
伊斯蘭開發銀行將與亞投行結盟

穆斯林世界最大的發展組織與中國主導的發展銀行聯手,勢必締造一支新的發展融資力量,並幫助亞投行擴大國際足跡。

中國進出口銀行擬在境外投資40億美元

該行將拓寬投資範圍,超越基礎設施,擬與全球基金爭奪多樣化資產。投資目標還將瞄準電信和旅遊企業。

中哈邊境貿易現狀與「一帶一路」雄心

地處中哈邊境的霍爾果斯是連接中國與歐洲的運輸網路的一個重要樞紐。這裏也是中國效率最慢的出境口岸之一。

卡麥隆將在「一帶一路」基金出任高級職務

英國財相訪華期間宣佈的這隻10億美元基金將由英中民營機構領導,卡麥隆受聘擔任的具體領導職務尚未界定。

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面臨一輪整合

統計表明,有二三百家已發行債券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財務狀況脆弱,政策的收緊意味著一輪優勝劣汰的整合在所難免。

投資者應關注的中國經濟三大問題

中國希望未來經濟增速有多快?中國打壓信貸泡沫的決心有多大?中國將在多大程度上開放金融市場?

美國亟需加大基礎設施投資

薩默斯:不管大選結果如何,美國總統和美國國會應該在2017年春季出臺一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

中企在英國基建領域初展雄心

迄今幾乎所有中國去到英國的投資都集中於住宅或商業地產上,斯旺西海灣潮汐電力項目將成爲中國在英國的第一個重大基建項目。分析師認爲這或將重塑英國基建市場。

拉美基建投資需要中國

波士頓大學凱文•加拉格爾:拉美每年基建投資缺口高達GDP的6.2%,在李克強訪問拉美之際,拉美將十分歡迎貨幣互換和貿易談判、科技協議以及基礎設施融資。

中國資金可爲亞洲基建帶來福音

FT首席金融記者桑曉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的成立或許有中國的自我利益考慮,但同樣能爲亟需基建融資的亞洲其他國家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