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解困之道:減稅優於基建

沈建光:加大基建不如大幅減稅。稅改有助於爲中國經濟釋放改革紅利,並幫助中國走出經濟週期越來越短的怪圈。

在今年上半年去槓桿政策如火如荼的推進後,近日山東德州的「無還本續貸」被樹立爲金融創新,支持小微企業的典型,其背後折射出經濟下滑時企業面臨的融資困境以及政策急轉彎以維穩放鬆的意圖。回想一年前,中國決策層尚在擔憂國內房地產泡沫以及經濟過熱風險,採取了嚴厲的去槓桿與強監管措施,一年後的當下,擔憂已被經濟下行過快與外部貿易戰風險取代,政策基調也隨之變爲「六穩」,即強調「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那麼,如何做到「六穩」?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把補短板作爲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可見基建投資已被看作是重中之重。雖然結束基建增速持續下降局面對於穩定投資有所幫助,但倘若再度掀起一輪基建潮,也並非良方,不僅可能進一步增加政府債務負擔,讓前期去槓桿以及加強財政約束的努力遭遇挫折,也可能邊際效益越來越小,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筆者認爲,加大基建不如切實大幅減稅。考慮到當前中國企業和居民稅收負擔重,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名義成長、居民收入成長乏力等事實,以減稅來幫助資金更好流入居民和企業,能夠更加直接地增加居民可支配所得,增強企業的再投資能力,促進消費和有效投資的成長。更進一步,稅改作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並非短期政策刺激,是更爲長效的機制改變,有助於爲中國經濟釋放改革紅利,並幫助中國走出經濟週期越來越短的怪圈。

您已閱讀15%(591字),剩餘85%(32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