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減稅還是增加基建投資?

未來政策走向關鍵不在貨幣政策,而在於財政政策的積極模式。擴大基建投資若無信貸支持則效果有限,若同時放寬信貸支持,或引發資產價格上漲。

7月31日的中國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央對經濟形勢由「穩中向好」表述爲「穩中有變」,一字之差表現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複雜局勢。通報中連續六個「穩」字體現出中央對穩成長的重視,底線思維再次顯現。政策方面,會議明確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貨幣政策則是在「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基礎上,由「穩健中性」變爲「穩健」。對此,主流的市場觀點認爲當前的政策仍然是結構性調整,談不上政策轉向,不會看到大規模刺激和放水。

我們認爲,判斷未來政策走向的關鍵不在於貨幣政策,而是財政政策的積極模式。簡單來看,積極財政政策有兩個基本方向,一是通過減稅降低財政收入,間接促進居民消費和企業復甦。二是通過增加基建投資,直接增加短期總需求。如果積極財政政策的方向是聚焦於大範圍、實質性的減稅,企業得以藉此機會修復資產負債表,對「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有顯著意義。如果積極財政的方向是聚焦於在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那麼短期內有助於「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但這需要貨幣政策的配合,同時還會面臨基建投資效率較低等諸多考驗。雖然這兩種不同積極財政政策都意味著政府財政赤字增加(盈餘減少),但不同的政策邏輯有不同的影響路徑。

減稅政策主要是對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和地方行政費用的降低或減免,體現爲稅率或稅收增速的大幅下降。國家稅局總局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稅收增速爲15.3%,高於10%的GDP名義增速,更高於8.7%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所得名義增速。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爲何居民和企業的真實稅負體驗感不降反升,減稅空間不可謂不大。假設稅收增速下降到和名義GDP增速同等的水準,則2018年上半年稅收增量將減少3751億,約爲2018年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10%。增值稅和各類雜費支出的減少意味著企業有更多的經營利潤和自有資金,短期可以顯著改善企業現金流,中期可以有效修復企業資產負債表,長期可以增強企業的經營和投資信心,對穩定預期有重要意義。當下關於居民消費降級還是升級的爭論不絕於耳,但究其本源,只有降低個稅纔會對居民消費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您已閱讀33%(884字),剩餘67%(18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