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國債
關注
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市場時機是否成熟?
蔡浩:作爲國債市場最大的持有主體,商業銀行爲何一直無緣參與國債期貨市場,現在是否已經到了參與時機?
中國債市
關注
中國十年期國債期貨爲何跌停?
其導火索是美聯準明年或加快加息步伐,而根本原因則包括宏觀前景改善、資金外流及中國央行限制債市泡沫的舉措。
國債期貨
關注
國債期貨大漲背後的投資邏輯
耀之資產管理中心張藝凌:上週五十年期國債期貨創近半年單日漲幅之最,主要得益於經濟面偏弱及投資者風險偏好的改變。在股市低迷、資本管制的情況下,本幣資產中高流動性且安全的國債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還原327
關注
國債期貨風險事件中的最終贏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改革初期,中國證券市場是從「放權讓利」開始起步的;改革30多年後,某些政府部門卻以「集權爭利」運轉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
還原327
關注
收官後的華麗開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1992年至2001年,隨著國債期貨風險事件的發生發展,證券市場完成了從地方自主發展到中央集權發展的轉折期。其間隨著第一批開創者離去,股市一個輝煌的階段就此結束。
還原327
關注
中國證監會實現「集中統一監管」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但直到1997年7月該機構才真正開始對證券市場行使實際行政管轄權、人事任免權和組織領導權。
還原327
關注
滬深股市「爭強好勝」的背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面對1996年股市非理性暴漲,中央政府自當年10月起,連連發布了後來被稱爲「十二道金牌」的市場調控措施。這是對滬深政府出於自身利益干預股市走勢的敲山震虎式警告。
還原327
關注
申銀與萬國合併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兩家公司的合併,對於已失去自由的管金生來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追加的人生羞辱;而對於闞治東來說,則是一個躊躇滿志的事業頂峯。
還原327
關注
五味雜陳的上交所五週年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上交所五週年慶前夕,遼國發案調查組通報認爲,上交所凍結券商及遼國發股票用以衝抵債務的做法欠妥;這使得新任總經理面臨市場發展和歷史遺留沉重包袱的雙重牽制。
還原327
關注
尉文淵以意料之外的方式離職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1995年9月,尉文淵被免去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職務,昭告監管部門對國債期貨事件查處進入收官階段,也徹底改變了中國證券系統幹部體制。
還原327
關注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噩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1995年7月,上交所發現遼國發存在幾次重大交收違約,並形成高達64.38億元總債務。儘管該所立即採取行動,但仍有17.14億元債務無法清償,這也成爲上海證券市場發展的沉重負擔。
還原327
關注
國債市場遭遇雙重打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國債市場剛經歷國債期貨暫停交易的衝擊,又遭遇監管部門嚴查國債回購違規業務,這猶如自行車的雙輪同時被閘死,而車上的騎者就只有一個結局——摔倒。
還原327
關注
草率叫停國債期貨交易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決策者以爲將國債期貨市場關閉,微觀市場亂象就會一了百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是上交所、證監會、還是中央政府,那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噩夢,纔剛剛開始。
還原327
關注
319爆倉逼停國債期貨交易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發生於「327事件」後的319合約瘋狂炒作事件,促成中國政府下決心關閉國債期貨市場。在幾個重要的國債期貨風險事件中,都可以見到遼國發忙碌、兇狠的身影。
還原327
關注
“314事件」埋下國債期貨市場隱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在「314事件」中,上交所對空方擾亂市場行爲的縱容,使該事件成爲「327事件」及其之後一系列國債期貨市場風險事件的爆發所做的一次絕佳的彩排。
國債期貨
關注
如何確立人民幣短期利率標杆?
耀之基金衍生品主管熊贇:人民幣無風險收益率曲線的中長端已較健全,短端如何確立?美元短期利率標杆LIBOR產生於倫敦,可爲人民幣短期利率的確立提供一種思路。
還原327
關注
不起眼的行政決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1993年7月,央行和財政部發布的兩個普通行政決定,徹底改變了中國國債期貨市場原有格局,併成爲此後一系列國債期貨風險事件的最根本動因,直至國債期貨被關閉。
327事件
關注
國債期貨交易命中註定的對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1992年底,國債期貨率先在上交所開市,首筆交易由萬國證券和中經開完成,誰也沒有想到,兩年多後,這對「冤家」又合力導演了「327事件」,似乎冥冥中自有定數。
327事件
關注
倒賣國庫券的人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回顧上世紀80年代末,從楊百萬,到萬國、申銀爲代表的證券公司,及各地財政證券,都是通過倒賣國庫券攫取到第一桶金。這也為後來的「327事件」埋下伏筆。
中國股市
關注
萬國證券的東山嶺祈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1995年大年初一,萬國證券所有中高層骨幹齊聚海南東山嶺祈福。此行或是促使該公司下決心繼續在「327國債」上下重手的重要原因。
債市
關注
一個債券基金經理的2014
耀之資產管理中心熊贇:作爲債券基金經理,我見證了中國債市不平凡的一年。我可以淡然面對價格的劇烈波動,卻常被交易對手違約、券商算錯數困擾。
327事件
關注
“327國債」遭遇的那黑色8分鐘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1995年2月23日,上海國債期貨市場收市前的8分鐘內,萬國證券人爲蓄意的祭出巨量賣單打壓「327國債」價格,從而拉開了「327事件」的序幕。
中國股事鉤沉
關注
爲何我們還需還原「327事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327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從地方自主到中央集權階段的轉折,至今對中國金融格局影響巨大。爲讓讀者瞭解背後真相,我將通過系列文章還原這一事件。
國債期貨
關注
國債期貨交易規則還需「修補」
耀之資產管理中心熊贇:作爲迄今爲止最複雜的期貨品種,國債期貨重啓成績顯著,不過從交易活躍度以及利率風險管理工具看,仍有較大改進空間。
國債期貨
關注
國債期貨重啓值得期待
耀之資產衍生品主管熊贇:中國國債期貨時隔18年重啓,將大幅提高國債現貨市場的交易效率,增強做市商的參與意願,也會讓收益率曲線更趨平滑。
熱門文章
1.
中國經濟的問題是不是「消費不足」?
2.
作爲保守主義的川普主義及其誤解
3.
「新消費熱」中的冷思考
4.
中國企業利潤下降,如何扭轉?
5.
穩定幣:鏈接現實與數字經濟的「橋樑」
6.
川普服務於誰?
7.
中國悄然擴大稀土和磁體出口管制
8.
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空襲
9.
對「主理人」的刻薄嘲笑,是傳統階層觀對身份重構的本能抗拒
10.
全球關鍵礦物「去中國化」進程或將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