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還原327

“314事件」埋下國債期貨市場隱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在「314事件」中,上交所對空方擾亂市場行爲的縱容,使該事件成爲「327事件」及其之後一系列國債期貨市場風險事件的爆發所做的一次絕佳的彩排。

1994年上半年,在股市極度低迷的同時,國債期貨市場開始有了進展,但其交易量和持倉合約均不大。但是,1994年高達21.7%的通貨膨脹率,提高了市場對加息的預期。與此同時,1994年第四季度前後,鑑於股票市場疲軟,以及期貨市場整頓(包括將鋼材、食糖、煤炭、粳米、菜籽油等等一部分商品期貨品種停止交易),大量 「熱錢」開始湧入國債期貨市場。

由於保值貼補率的不確定性而傳導給國債貼息率的變化,原本建立在固定收益的國債之上的國債期貨合約變成了收益不確定的產品,迅速加大了炒作國債期貨的空間;同時,由於國債期貨市場對公衆開放後,大量機構及個人投資者由股市轉入債市,國債期貨市場行情日趨火爆。

在中央監管層面尚處在大家不管和多頭齊管的體制轉型期間,全國開設國債期貨的交易場所半年裏陡增至14家,1994年全國國債期貨市場總成交量達2.8兆元人民幣。

您已閱讀8%(369字),剩餘92%(40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股事鉤沉

陸一,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一直工作在證券界,供職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市場是一個在特殊時期、用特殊方式誕生的特殊市場。作者收集、整理了諸多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中的小故事、小花絮,與讀者分享,也希望激發起當年親歷者的記憶,共同來還原中國股市20年的真實歷史。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