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還原327

國債期貨風險事件的幕後黑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這些年,幾乎所有人都認爲萬國證券和管金生纔是「327事件」的主角。但實際上他們更像是跑龍套的,遼國發纔是一系列中國國債期貨市場風險事件中的絕對主角。

【編者的話】本文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撰寫的「還原327」系列文章第十五篇。

遼寧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遼國發),是一家沒有經營金融業務資質的企業。它在1993年底的營業收入只有4000萬元人民幣,利潤才426萬元,於1994年3、4月開始介入上海證券市場。據市場人士反映,遼國發的主事者是三兄弟——高嶺、高原、高山,在上海市場拋頭露面最多的是董事長高嶺,高山基本上在北京市場活動,而高原則非常低調。

1994年上半年,由於國務院主管經濟的副總理朱鎔基實施嚴厲的宏觀調控,上海股市日益低迷,滬綜指從1993年2月16日的最高點1558.95點一路下跌到1994年7月30日的333.92點。就在這一片蕭條的市道里,名不見經傳的遼國發亮相了。

您已閱讀11%(323字),剩餘89%(25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股事鉤沉

陸一,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一直工作在證券界,供職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市場是一個在特殊時期、用特殊方式誕生的特殊市場。作者收集、整理了諸多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中的小故事、小花絮,與讀者分享,也希望激發起當年親歷者的記憶,共同來還原中國股市20年的真實歷史。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