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國債

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市場時機是否成熟?

蔡浩:作爲國債市場最大的持有主體,商業銀行爲何一直無緣參與國債期貨市場,現在是否已經到了參與時機?

據媒體報導,在日前舉行的頂級智庫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就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交易等問題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進行了交流。事實上,自2017年以來,方星海已在多個場合呼籲推動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市場交易。2018年末,他在參加中國國際期貨大會時還表示,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參與國債期貨交易「很有進展」。那麼作爲國債市場最大的持有主體,商業銀行爲何一直無緣參與國債期貨市場,現在是否到了參與時機呢?

自2013年9月中國國債期貨市場重啓以來,商業銀行作爲國債最重要的投資主體(持有佔比始終在2/3左右),卻始終無緣國債期貨的交易。這也使得國債期貨市場發展迄今,目前仍較爲小衆,參與主體以非銀非保的金融機構爲主,導致國債期貨定價不具有廣泛代表性,不能完全代表市場供需關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1)將國債市場作爲金融市場的「核心」,認爲國債具有擔當利率基準(金融工具的定價基礎)、對沖市場風險、優化資產負債管理(最優抵押工具)等核心特徵。而作爲國債現貨的衍生品市場,國債期貨市場在加強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財政部國庫司的婁洪和韋士歌在工作論文「關於推進現代國債市場建設的幾點思考」(發表在覈心期刊《財政研究》2018年第6期)中,就認爲,在加強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方面,國債期貨市場要比國債現貨市場重要得多,而前者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就是,以商業銀行爲代表的真正國債持有大戶應被允許買賣國債期貨。

您已閱讀24%(616字),剩餘76%(19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