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

臺灣
臺灣新「三黨演義」

葉勝舟:民衆黨面臨泡沫,國民黨走出低谷。藍白在立法院合力杯葛民進黨,民進黨以「雙簧」戰術反擊,賴清德「唱白臉」,柯建銘「唱黑臉」。

柯文哲
柯文哲案相關四方的系列硬傷

葉勝舟:檢方的最大硬傷是違背職務收受賄賂罪證據不充分;柯文哲的最大硬傷是存在涉嫌犯罪事實且不止一起案件;民衆黨的最大硬傷是一人黨。

臺灣
臺灣前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被帶走調查

此事以及先前鄭文燦被指控,在臺灣重新引發了圍繞開發項目和公共採購的普遍腐敗問題以及司法獨立問題的討論。

臺灣
臺灣新閣揆爲何是他?

林原:卓榮泰屬於民進黨中生代。民進黨已出現中生代全面接班的局面,這是「後蔡英文時代」民進黨的主要特徵之一。

臺灣
民進黨長期執政?勝選僅靠基本盤?

林原:臺灣的政治格局還不夠穩定,仍處於演變過程中。就民進黨而言,應不會認爲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要爭取基本盤支持就能輕鬆擊敗挑戰。

從歷史潮流看臺灣大選

林原:此次臺灣大選賴清德之所以獲勝,深層次原因是現階段臺海兩岸關係難以向馬英九時期迴歸。臺海兩岸會繼續風高浪急,甚至會更高更急。

臺灣
「明日之星」、三角戰與立委選舉

林原:目前,六都中至少有三位「明日之星」市長——國民黨的臺北市長蔣萬安、國民黨的臺中市長盧秀燕以及民進黨的高雄市長陳其邁。

臺灣
從民調看選舉——臺灣選前封關民調比較

林原:選舉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民調的「審判」。依據臺灣選舉結果,可以評判選前各家民調的準確程度。

臺灣大選中的各種「魔咒」

林原:臺灣大選目前呈現綠、藍、白三角戰局面,形勢對民進黨賴清德較爲有利,但變數仍未完全排除,賴清德並非穩贏。

臺灣
每週時事分析:重要的是臺灣基本大法,而非某政黨主張

曹辛:臺灣是一個有著基本大法或曰「憲法」的法治社會,未來這部法律能否繼續存在,纔是考量臺灣未來獨、統前景的一個根本性指標之一。

臺灣立委選舉:六都中激戰選區

林原:臺灣大選形勢並未完全明朗。現階段立委選舉又受到關注。目前看,較之總統選舉,立委選舉形勢更不明朗。

臺灣
臺灣大選的白熱化階段

林原:藍白合能否實現,是此次臺灣選舉最大變數。如果藍營、白營整合成功,局勢將演變爲在野陣營與執政民進黨對決,形勢對後者較爲不利。

郭臺銘
郭臺銘的「總統夢」如霧亦如電

葉勝舟:郭臺銘選賴佩霞爲副手,也許是借鑑澤倫斯基的成功經驗。郭更爲頭痛的是前途難關重重,至少有「鎖道七關」。

臺灣
從棄保角度分析臺灣選局

林原:以前臺灣總統選舉出現四角戰情況並不多見。此次大選若最終演變爲四角戰,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民進黨保住政權——儘管仍存在變數。

臺灣
誰該代表國民黨競選臺灣總統?

林原:目前看,朱立倫民調不算高,但他若在代表國民黨參選問題上「定於一尊」,支持度肯定會上升(即便難言他最終能獲勝)。

馬英九
馬英九的「一中之旅」

葉勝舟:馬英九用三個身份分別進行了家祭、黨祭、國祭,多次哽咽,幾度落淚,情真意切,觀者亦有共鳴。

臺灣
臺灣前總統李登輝病逝

臺灣第一任民選總統李登輝,7月30日傍晚因多重器官衰竭逝世於臺北,享壽97歲。

分析:臺灣大選的四個看點

在當前兩岸僵局與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即將在本週六投票的臺灣大選和立法委員選舉,有什麼關注焦點?

郭臺銘
郭臺銘參選的「正當性」之爭

葉勝舟:政壇是個大染缸,也是個大舞臺。正當性的定義和人民的偏好會變,是非曲直往往因人、因時、因立場而異。

臺灣
臺灣政治的「一二三」與2020年的大選

張倫:可以用三個數字「一」(一個人南韓瑜)「二」(兩個政黨)「三」(三種勢力)來大體梳理與分析臺灣選情。

臺灣
郭臺銘難當「臺灣的川普」?

劉裘蒂:輸給「三無」(無錢、無資歷、無人脈)的對手南韓瑜,郭臺銘內心的不平衡可想而知。但郭臺銘應該不服輸嗎?

臺灣
郭臺銘參選2020,還需要徵召南韓瑜嗎?

葉勝舟:目前球在吳敦義手中,需要他徹底放下自己得失,放棄徵召南韓瑜,整合黨內派系,主推同樣強勢的郭臺銘。

臺灣
郭臺銘宣佈參選臺灣總統

在臺海關係緊張、中國加強對臺灣施壓之際,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的參選爲2020年臺灣總統大選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蘇貞昌接替賴清德擔任臺灣行政院長

蘇貞昌曾在陳水扁任臺灣總統期間擔任臺灣行政院長。自2018年11月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後,臺灣政治動盪仍在持續。

臺灣
臺灣民主的新一頁——評臺灣2018年「九合一」選舉

張倫:臺灣民主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民進黨到了需做大的調整與更新的時期,國民黨也不可得意,要新生還需要過兩關。

臺灣
臺灣年輕選民對蔡英文政府不滿加深

當局在同性婚姻平權立法上進展緩慢,這導致不滿情緒上升,並可能在11月地方政府選舉中激起年輕選民的抵制。

臺灣
撼動臺灣政治的特立獨行者柯文哲

臺北市長柯文哲直來直去的風格,已讓他成爲臺灣最受歡迎的政客——以及一名可能的總統職位角逐者。

臺灣
兩岸關係無法迴避憲制建構

北航高研院田飛龍:兩岸關係若要朝「和平統一」方向前進,就必須設法對「九二共識」的抽象政治原則加以憲制性轉化。兩岸法律學者需要聚焦此議題,尋找妥切方案。

臺灣電影的顛簸歷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臺灣金馬獎是華人地區最有公信力的電影獎之一,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獎的成立初衷卻是爲了威權統治者的政治目的。

馬英九
臺灣世代變化對兩岸關係的挑戰

蔡英文高票當選突顯臺灣民衆身份認同的變化。中國要在周邊地區提高影響力,就需加強自己的「說服力」。吸引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一代是一個關鍵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