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

郭臺銘
郭臺銘的「總統夢」如霧亦如電

葉勝舟:郭臺銘選賴佩霞爲副手,也許是借鑑澤倫斯基的成功經驗。郭更爲頭痛的是前途難關重重,至少有「鎖道七關」。

臺灣
臺灣總統選戰好戲登場

葉勝舟:在野整合的基礎不是爲了信仰,而是爲了利益,即聯手拉民進黨下馬。預計大選的高潮在今年底,三黨都將放出勝負手。

郭臺銘
郭臺銘參選的「正當性」之爭

葉勝舟:政壇是個大染缸,也是個大舞臺。正當性的定義和人民的偏好會變,是非曲直往往因人、因時、因立場而異。

臺灣
臺灣政治的「一二三」與2020年的大選

張倫:可以用三個數字「一」(一個人南韓瑜)「二」(兩個政黨)「三」(三種勢力)來大體梳理與分析臺灣選情。

臺灣
郭臺銘難當「臺灣的川普」?

劉裘蒂:輸給「三無」(無錢、無資歷、無人脈)的對手南韓瑜,郭臺銘內心的不平衡可想而知。但郭臺銘應該不服輸嗎?

臺灣
分析:南韓瑜爲什麼能拿下國民黨初選勝利?

初選前的民調顯示南韓瑜與郭臺銘的差距不超過10%,但最後南韓瑜以17%的差距打敗郭臺銘,引起不少觀察家的注意。

富士康
富士康擇定郭臺銘接班人

富士康股東大會決定由半導體業務負責人劉揚偉接任郭臺銘的董事長位置。郭臺銘將淡出,將運營交給經營委員會。

富士康:若客戶需要,有能力把生產線轉出中國

富士康表示,面對貿易戰「情勢越來越嚴峻,發展詭譎多變」,若客戶要求把生產線移出中國,他們在中國以外的生產據點有能力補位。

富士康
富士康迎來最嚴峻考驗

隨著郭臺銘開始投身競選,他所創立的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必須要應對美中貿易戰和業界轉向小衆產品等諸多挑戰。

郭臺銘
郭臺銘:要讓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

郭臺銘週一表示要讓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並稱除非北京澄清對臺政策且他本人當選爲臺灣總統,否則不會考慮與習近平見面。

郭臺銘:貿易戰將落幕,但科技戰即將開始

郭臺銘今日表示,中美兩強在競爭過程中,會分別定義科技規格與標準,未來的科技世界將是「一個世界,兩個體制」。

郭臺銘
郭臺銘:擾亂臺灣政治格局的大亨

像川普一樣,意外宣佈爭取國民黨提名參選的富士康創辦人極爲自負,他還有一種使命感,難以掩飾對主流政治人物的蔑視。

富士康
郭臺銘參選,富士康怎麼辦?

黃亦筠、楊卓翰、陳良榕:郭臺銘參選,勢必要和鴻海有相當程度的切割。但現在的鴻海,真的能「放下」嗎?誰能接下鴻海帝國的棒?

臺灣
郭臺銘參選2020,還需要徵召南韓瑜嗎?

葉勝舟:目前球在吳敦義手中,需要他徹底放下自己得失,放棄徵召南韓瑜,整合黨內派系,主推同樣強勢的郭臺銘。

臺灣
郭臺銘競選之路面臨的挑戰

作爲富士康的董事長,郭臺銘的生意與中國大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些臺灣人擔心中國大陸因此能夠控制他。

郭臺銘
郭臺銘宣佈參選後鴻海系股票紛紛躍升

在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宣佈將參加國民黨初選後,鴻海子公司富智康和工業富聯的股票均大幅上漲。

富士康
郭臺銘稱有意競選臺灣總統

富士康表示,郭臺銘有意退居二線,將日常運營工作交給新一代,專注於戰略方向和指導。

富士康
富士康在美國建廠計劃出現變數

投資100億美元在威斯康辛州建廠並僱傭1.3萬名員工的項目是富士康創辦人與川普一起宣佈的,但該公司高階主管近日表示不會在該州建廠。

鴻海
鴻海投資美國的錯覺與直覺

林柏:一系列訊息讓人有種鴻海已經完成美國投資的感覺,然而鴻海規劃中的投資方案,似乎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

富士康
富士康擲百億美元在美國建LCD工廠

據稱,該工廠將至多提供1.3萬個工作崗位。白宮官員稱這筆交易爲「把先進位造業帶回美國」的里程碑。

富士康
蘋果、亞馬遜支持富士康競購東芝快閃記憶體業務

分析人士稱,要說服那些在幕後致力於推動由日美財團出面收購的日本政府官員,郭臺銘仍面臨一場艱難鬥爭。

亞洲三大科技巨擘的合作之路

軟銀、阿里巴巴和富士康合作密切,現在它們正不約而同地給川普帶來夢寐以求的大禮:投資、就業和工廠。

富士康
Lex專欄:鴻海收購夏普划算嗎?

這筆交易對日本是一個極好的訊息。它表明日本出人意料地願意讓市場力量發揮作用,而非紓困一家瀕危的國家冠軍企業。但同樣的話不適用於鴻海,它開出的55億美元報價似乎偏高了。

郭臺銘
郭臺銘努力延續傳奇

上週太原工廠的員工騷亂事件對這位億萬富翁的名譽構成又一次打擊,富士康,這家郭臺銘一手成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繼續面臨挑戰,他將如何應對?

郭臺銘
郭臺銘與「富人稅」

中國財經作家東方愚:郭臺銘高調提議對全臺灣前300名富人徵收「富人稅」,卻並未表現出類似美國富豪巴菲特的耐心。郭臺銘此舉釋放了什麼樣的信號?

機器人
機器人不是人

FT管理編輯安德魯•希爾:自動化程度提高,會加大製造業企業管理的難度。富士康等志在把機器人引入流水線的企業眼下就面臨這樣的問題。

富士康
郭臺銘的百萬機器人之夢

郭臺銘在富士康員工舞會上令人震驚地宣佈,他計劃在工廠配備100萬臺新機器人。其實,這種怪異做法正是這位頗具魅力但難以捉摸的臺灣企業家的典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