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青少年
當休學的高中生給自己訓練AI心理諮詢師

當我們把心事講給AI,回應我們的到底是理解,還是一種預測?在演算法越來越懂我們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在漸漸喪失與人真實相處的能力?

壓力
應對壓力的「四步」方法

劉勁:應對壓力時要分析負面變化的來源,將其分拆爲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設計一套系統來改善可控因素,依照系統對可控因素採取行動。

識別心理危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徐海娜:人們常常因爲「過度努力」而變得抑鬱和焦慮,又常常因爲「羞於表達」而獨自一人與自己的精神亞健康狀態對抗,直到鬱積成疾。

新冠之下,大吼大叫可能有益健康

凱莉:大吼大叫通常讓人反感,但研究顯示,大吼大叫有助於減輕消極情緒,新冠之下,或許可以放縱一下。

幸福感
當我即將迎來「幸福感最低的年齡」

格羅索:根據一項新研究,47.2歲是幸福感最低的年齡。我個人爲此感到擔憂,因爲我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來爲這個低谷做準備。

亞洲員工身心健康堪憂

「健康程式」最健康工作場所調查顯示,亞洲地區員工身體和精神健康狀況都令人擔憂,其中香港的調查結果最差。

領導力
領導者該如何應對壓力?

希爾:面對巨大壓力時,不把問題個人化、保持信心、獲取支持、奪回控制是高階主管的生存法則。

CEO
從致股東信中預測CEO離職?

東倫敦大學法商學院的黃慶安研究發現,通過分析CEO在致股東信中的消極言辭可以預測出他們何時不得不離職。

精英
精英更應警惕患上抑鬱症

FT專欄作家加普:有些成功人士一路接受精英教育,在職場上也成就斐然,因而從未遭遇過嚴重挫折。中年之後再遭遇挫折的打擊是巨大的。

全球性職場焦慮症

「取悅他人、完美主義、對威脅高度警覺」,伴隨職場壓力而來的不安與緊張,如今已經成爲一個全球性問題。焦慮究竟是勤奮職業人士的榮耀,還是會造成毀滅性影響的現代疾病?

壓力
壓力不一定成爲正能量

卡斯商學院訪問教授斯特恩:《壓力的好處》一書認爲,我們應該利用壓力給我們帶來的能量。可惜作者忽略了馬莫爵士的研究結果:壓力很難避免或應對。

正視職場心理健康問題

「心商改變心理健康組織」主席史蒂文森:許多心理疾病患者因害怕影響職業前景而拒絕接受治療,或拒絕談論病情。商界領袖應該帶頭破除這種職場顧慮。

壓力
2013年不提「壓力」

FT專欄作家凱拉韋:我建議,通過禁用「壓力」一詞來輕而易舉地消除壓力,這樣可以強迫人們更準確地找到困擾他們的問題是什麼。

壓力
美國人開始淡定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調查顯示,五年來認爲自己壓力非常大的美國人一直在減少。一些心理學家認爲,經歷五年金融動盪後,美國人可能對沖擊習以爲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