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帶孩子去博物館,有意義嗎?

劉遠舉:中國孩子很可憐,大人們去KTV、麻將館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但中國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通常都是學習知識。

豪瑟沃斯畫廊:局外人致藝術家的情書

豪瑟沃斯畫廊從瑞士起步,逐漸發展爲全球知名的藝術機構。創辦人秉持「藝術家至上」的理念,始終堅持爲藝術家提供支持,尤其關注被主流忽視的藝術家和女性藝術家。

文化
「八方絲路」策展人陸於平:「絲綢之路」是多元且有彈性的

子川:大英博物館此次特展,呈現了在公元500至1000年間,不同人羣、物品和文化圍繞絲綢之路的聯結與流動。

大都會博物館如何靠「普世」成爲世界最佳遊學地之一?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分享了博物館的包容理念和文化使命,講述了藝術是如何促進治癒、學習和變革的。通過展示多元的藝術作品,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鼓勵人們從更多視角理解世界,推動文化交流和個人反思。

不向政治觀點低頭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如何精緻地喚醒心靈?

科林·比利博士帶領紐約摩根圖書館,在傳統與現代間找到平衡,通過豐富的展覽激發學生對歷史和藝術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巴黎龐畢度中心將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翻修

藝術家和文化界人士對爲了施工而關閉龐畢度中心五年的計劃表示憤慨。然而,翻修也將爲巧用這棟建築的廣闊空間提供機會。

以愛重塑博物館體驗:布洛德的新視野

從「對人性的愛」出發,洛杉磯布洛德藝術博物館館長喬安妮·海勒講述瞭如何將這一理念注入藝術管理和展示之中,以此成爲了全球博物館界的典範。

藝術
底蘊與負擔:一座百年博物館的新挑戰

宋佩芬:位於華盛頓的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已經走過百年曆程。在勾劃未來的同時,如今博物館也需要面對因館藏的複雜歷史而引發的爭議。

博物館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吉爾德中心:在虛擬和現實之間探索自然

宋佩芬:這個以科學、教育和創新爲使命的中心,希望通過對虛擬和真實情境的整合,加深參觀者的體驗和理解。

M+
香港M+博物館:亞洲藝術的新視角

香港M+博物館的藏品重塑了關於亞洲藝術的傳統敘述方式。

旅行
的里雅斯德,歐洲的復興之子

長期以來,這座義大利城市一直被認爲是哈布斯堡王朝時代遺留下來的文化廢墟,如今它又成了一個旅遊文化勝地

博物館
去博物館和雪糕合個影

鄭靜:女兒還沒到上海博物館看展,就已經定好了小目標:一定要再買根文創雪糕拍照打卡。

博物館
探訪英語世界第一個公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何越:雖然是短暫的走馬觀花,但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爲阿什莫林博物館的策展人比大英博物館更好地解釋了世界歷史。

威尼斯雙年展:面對藝術魅力與現實議題的天平

宋佩芬:當威尼斯雙年展開始著力展現對性別、種族、政治等議題的關注,我也開始擔心藝術本身是否會被忽視?

藝術
消失的展覽:「存有」與「虛無」之間

寧文:《消失的展覽》期待呈現一場「看不到」作品的展出。每件作品都與美術館的建築空間相融合,哪怕近在眼前,觀者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作品。

藝術
專訪山姆•凱勒:博物館不是崇拜灰燼,而是傳遞火種

黎蓉:這位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的館長、巴塞爾藝博會前總監表示,管理博物館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藝術的價值隨著時間而流動。

藝術
荷蘭國立博物館的反思性展覽

宋佩芬:荷蘭國立博物館推出系列展覽,反思荷蘭不爲人知、甚至相當黑暗的歷史。去年探討亞非奴隸交易,今年則是印尼的獨立運動。

藝術
專訪E.A.T.創辦人克莉絲蒂娜•貝希樂爾

作爲恩加丁藝術論壇的創辦人之一,貝希樂爾分享在12年間如何凝聚先鋒思維、激發創造精神。

藝術
「物質與記憶」:重訪恩加丁藝術論壇

黎蓉:跨越疫情的阻隔,E.A.T.在線下重啓。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和藝術家們得以重聚,共同討論世界擺脫孤立和分裂的可能。

博物館
洪堡論壇:爭議與雄心

宋佩芬:作爲歐洲最昂貴、最雄心勃勃的文化項目之一,洪堡論壇眼下卻面對頗多質疑。我決定爲它探尋積極的一面。

科學
吳國盛:中國科學史家肩負著沉重的社會責任

清華大學教授吳國盛接受採訪,談中國科學史研究現狀及功能,如何促進中國科技創新,如何發展中國科學博物館業。

樂尚街
「禿鷲」藏家:諾頓•西蒙和他的博物館

溫江濤:位於南加州的諾頓•西蒙博物館裏,每一件藏品都如同諾頓本人一樣,有著精心鑽研、博弈與果決出手的精彩。

談藝錄
專訪紐約五位美術館館長

吳可佳:大都會、布魯克林、惠特尼、古根海姆及摩根等五位館長,談疫情的影響,以及帶給他們慰藉的一件永久館藏。

樂尚街
當建築與藝術聯姻

在歐美,一些房產賣給藝術藏家後,成爲「住宅博物館」。還有一些建築本身就是爲展示藝術而造,但通常他們都不是好的投資。

談藝錄
大都會博物館:最大的風險是自滿

吳可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主席瓦格斯塔夫強調,對大都會這樣歷史悠久的機構,最大的風險是「一不留神就自滿」。

樂尚街
洛杉磯電影博物館:遲到了一百年

宋佩芬:90年前就有這個提議,今年12月終於實現。掌管奧斯卡的美國電影學會CEO和館長細訴博物館成立的奮鬥史。

談藝錄
對話布魯克林博物館館長安•帕斯特納克

吳可佳:被譽爲「當代藝術界的搖滾明星」的安認爲,博物館應有勇氣探究敏感話題,如:大規模監禁、種族問題等。

樂尚街
達芬奇作品的借展糾紛

宋佩芬:爲紀念達芬奇逝世500週年,今年的達芬奇回顧展是羅浮宮一大盛事。但在向義大利借展品時遇到阻力。

談藝錄
專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新館長霍倫

吳可佳:霍倫說,人們看球賽會提前瞭解球隊,但多數觀衆來大都會卻不做任何準備。大都會將幫觀衆「預習」。

文物
國與國之間的「文物移民」

趙瀟:珍貴文物「移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可能物歸原國嗎?英國史學家霍爾布魯克細說源頭。

文物
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的來龍去脈

趙瀟:大英博物館有2.5萬多件中國文物。我從藏品捐贈人斯隆爵爺開始,理清了中國藏品的幾次重大來源。

談藝錄
汪濤:青銅器藏家主要是中國人

吳可佳:汪濤博士指出,藏家越來越重視藝術品內涵和歷史傳承。青銅器量少價高,藏家多是對中國歷史有情結。

談藝錄
汪濤:青銅器後的另一個宋徽宗

吳可佳: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吉金鑑古」中國皇室青銅器展彙集中外博物館珍藏。策展人汪濤詳解全新策展視角。

藝術品
讓非洲劫掠藝術品「回家」

達利:法國總統馬克宏承諾歸還當初從非洲劫掠的藝術品,由此帶來的輿論道德壓力將對其他地區產生影響。

樂尚街
阿布扎比羅浮宮:野心與視野

吳可佳:醞釀逾十年的阿布扎比羅浮宮已對外開放。這座強調普世性並聚焦全球的博物館會改變世界文化版圖嗎?

談藝錄
克拉克:博物館必須適應年輕觀衆

吳可佳:V&A策展人克拉克表示,年輕觀衆特別期待從新技術中看到佛教藝術的內容,因此必須適應他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