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雙年展:面對藝術魅力與現實議題的天平

宋佩芬:當威尼斯雙年展開始著力展現對性別、種族、政治等議題的關注,我也開始擔心藝術本身是否會被忽視?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上週宣佈,英國館榮獲本屆「金獅獎最佳國家館」桂冠。擁有127年曆史的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最大且最負盛名的藝術展會。展覽設有主題展及國家館兩個單元,今年的主題爲「夢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由義大利策展人塞西莉亞•阿萊曼尼(Cecilia Alemani )策劃,展出來自213位藝術家的1400餘件作品。國家館的展出則有近80個國家參與,我在預展期間參觀了50多個國家館,雖然沒有達到100%的目標,但比率也算可觀。

頒獎前,不僅是我本人,許多藝術評論家都對英國館態度冷淡,甚至有人刻薄到將之比喻成「豪華版的社區調研展」。索尼婭•博伊斯(Sonia Boyce)是代表英國的首位黑人女性藝術家,她的作品《感受她的方式》(Feeling Her Way)展示了雕塑、特別定製的牆紙以及5位英國有色人種女性音樂家們演唱的影片。另外還有藝術家從1999年開始收集的非白人女性音樂家的檔案。整個展館充滿了聲音和色彩,相當熱鬧。錄像是一系列來自錄音棚的短片,有些是獨唱、有些是二重唱,這些聲音會偶然出現和諧的共鳴。帶有反光效果的雕塑和牆紙則可以對映觀衆的身影,從作品中看到自己。這些概念都沒有問題,然而我卻無法感受到這些音樂家如何通過聲音進行探索和感受,展出的影片也缺少情感的聯結,陳列缺乏信服力。對我來說,很意外這個展出能夠奪得金獅獎。

作品《感受她的方式》(Feeling Her Way),圖片:Cristiano Corte © British Council
您已閱讀20%(648字),剩餘80%(25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