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雙年展上的薩米人:冰原並非一無所有

宋佩芬: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歷史性地將北歐館改名爲「薩米館」,旨在吸引人們關注這些北歐原住民的生存現狀以及他們卓越的藝術表現。

2月下旬的北極圈內,雖然日落時間越來越晚,氣溫仍然遠遠低於零下10度。站在挪威考託基諾(Kautokeino)苔原上,數百頭馴鹿圍著我喫飼料。我問站在身邊、今年25歲的阿娜-卡蒂亞(Ánne Kátjá),4月下旬是否到威尼斯參加由挪威王室和薩米議會共同主持的派對晚宴。「去不了呢!」 這位馴鹿牧民的女兒對我說,「那時候我必須和父親將馴鹿趕到我們在阿諾伊和卡根兩個島上的夏季牧場,讓母馴鹿們可以在那裏順利生下馴鹿寶寶。"

同樣的答案如果來自其他25歲的妙齡金髮美女,我可能會訝異,但和薩米人幾天相處下來,我一點也不驚訝阿娜-卡蒂亞會選擇去趕馴鹿,而放棄到威尼斯宮殿參加超級派對。對於薩米人來說,馴鹿是他們生活的一切。

我是應挪威當代藝術事務所OCA的邀請來到北極圈的。OCA負責統籌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北歐館。擁有127年曆史的威尼斯雙年展分成主題展及國家館兩個單元,主題展由特定策展人,在特定主題下展出國際藝術家們的作品,國家館則有近80個國家獨立參與。北歐館由挪威、瑞典和芬蘭共同擁有,每個國家輪流負責策劃。今年輪到挪威,OCA的首席策展人加西亞-安頓(Katya García-Antón)找了薩米國會議員奈拉斯(Beaska Niillas)及薩米考古學兼博物館學家芬博格博士(Dr. Liisa-Rávná Finbog)加入策展團隊,邀請三位薩米藝術家:芬蘭導演費奧多羅夫(Pauliina Feodoroff),挪威裝置藝術家馬薩拉(Máret Ánne Sara)和瑞典畫家蘇納(Anders Sunna) 參展,並且將北歐館易名爲 "薩米館"。

您已閱讀16%(678字),剩餘84%(34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