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探訪英語世界第一個公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何越:雖然是短暫的走馬觀花,但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爲阿什莫林博物館的策展人比大英博物館更好地解釋了世界歷史。

我喜愛歷史,一個心願,就是能在心裏構建出過去3000年世界歷史的框架。每到一處,總愛參觀當地的人文歷史類的博物館,結合著讀書與看紀錄片,積攢了很多碎片知識,搭建框架還爲時尚早,尤其公元前的歷史,還支離破碎。

我不知道在國內逛博物館是否還屬於有文化的行爲?我來英國前的國內氣氛是那樣的,這也造就了我對博物館最初的興趣。但21世紀的英國人早已邁步超越了「參觀博物館是時尚文化」的階段。大英博物館是18世紀成立的,那時纔是英國人逛博物館的黃金時期。事實上,我很多從國內帶來的興趣,後來發現都是英國人18和19世紀的玩法。所以過去我花了很多年,去學習追趕英國社會的主流文化,而這(即何爲英國當代大眾文化)如果寫成文章,估計會令很多國人恥笑,認爲英國大眾文化墮落了。多年前我花了好幾年(最初簡直是心碎,如同夢被砸碎了)才接受了「鋼琴在英國已經過時」的現實,後來和一代移民華人講,沒誰(願意)信;記得和廣州一位出版界的朋友講這事實,他疑惑了半天,得出「英國人沒文化」的結論。可是英國18世紀的文化是爲貴族與新興中產階級服務的,21世紀則是爲平民大眾服務的。在共同富裕真正實現之前,中國目前的精英社會狀況多少類似英國19世紀,甚至18世紀;興趣方面,則是英國18世紀到現在大多數文化的集合體,一網通殺,古今兼備。

過去12年,我一直在當媽,這意味著全家的外出度假的選擇是依從孩子的喜好。我們一直是隨大流,或者說追隨英國最流行的度假方式——陽光、沙灘、海水以及水上樂園。這大概非常英國特色,因爲此地多雨少陽光,縱使有陽光,亦是溫暖抒情的,使英國人充滿對陽光的欣賞與嚮往之情。上一週歐洲與英國出現罕見乾旱,這聽起來令人擔憂的「乾旱」一詞,拋開氣候變化的危害不談,其實是英國人史上最開心的假日氣候,因爲太陽每天高掛,一直不下雨(這在英國很反常),大家都熱火朝天地脫光光曬太陽。最近連續看到對面路人走過來,是曬得全身焦黑的滿足感。我其實也一直每天暴曬,不過沒有那些英國人勤奮,我的標準是不白就行,免得被英國人心裏嘲笑說怎麼那麼白。

您已閱讀24%(852字),剩餘76%(2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