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國與國之間的「文物移民」

趙瀟:珍貴文物「移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可能物歸原國嗎?英國史學家霍爾布魯克細說源頭。

到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旅遊,喜歡參觀博物館的朋友,會注意到這些博物館陳列的中國文物數量之多、價值之珍貴,令人歎爲觀止。藝術品離開原在地,被其他國家珍藏的現象,是否只發生在中國歷史上呢?從世界範圍來看,文物遷移到他國博物館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採訪了英國雷丁大學的歷史學教授、英國史專家拉爾夫•霍爾布魯克Ralph Houlbrooke。霍爾布魯克教授日前剛出版了他的又一本學術著作:Love and Dishonour in Elizabethan England: Two Families and a Failed Marriage。下面是他的談話摘要:

藝術品被其他國家珍藏的現象在歷史上相當普遍。藝術品移民的大勢是,較富裕國家爲接受國,特別是那些曾統治龐大海外地區的帝國;較貧弱國家爲輸出國。

埃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古埃及人有歎爲觀止的雕塑、繪畫和金屬工藝品等成千的珍貴藝術品,它們最初被埋葬在裝飾精美的國王、王后和貴族們的陵墓裏。埃及衰弱以後,多次被強大的國家入侵和佔領。19世紀期間,法國和英國軍隊入侵埃及。歐洲計程車兵、冒險者和學者們探察了古埃及廟宇、陵墓和城市遺址。大量的古埃及文稿、藝術品和工藝品被挖掘或者購買並帶走。結果,最著名的古埃及藝術只有在埃及之外的世界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博物館,還有義大利北部城市都靈的埃及博物館才能看到。

您已閱讀17%(584字),剩餘83%(29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