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

關稅
貿易戰下中國經濟的危與機

鄧希煒:川普關稅政策對中國而言,短期壓力雖大,但長期通過產業鏈韌性建設、內需市場挖掘和理性出海,中國經濟仍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內需
內需經濟的政策模型

陳功:內需經濟與外需經濟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如果出現非均衡、應急的可能情景,那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各地的政策應該怎麼做?

中國經濟內需不足的成因

劉海影:面對內需不足局面,應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改革開放路線,以是否改善民企處境、是否有利於建立民間對政策規則的穩定預期爲改革標準。

雙循環
展望2021:「雙循環」與經濟安全

胡月曉:「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新格局,是對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確認——內需型經濟主導方式的確立。

中國狩獵主題公園興起

中國國內旅遊市場多年保持高速成長,突顯中國經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受內需驅動。在貿易戰背景下,這爲中國經濟提供重要緩衝。

中美貿易戰中方對策:向創新和內需驅動加速轉型

傅曉嵐:中國應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採取有效措施真正加速內需對經濟成長的拉動,逐步減少對外貿的依存度。

黃金
「中國大媽」和中國內需

FT中文網投資與財富管理編輯馮濤:「中國大媽」以千億人民幣搶購300噸黃金,印證了中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要釋放這種潛力,增加居民收入和縮小貧富差距是根本。

出口
Lex專欄:出口不振促使中國企業開發內需

金融危機後中國出口復甦後勁不足,上月同比僅成長1%。但局面不像以前那麼糟,出口現在佔中國經濟產出1/4,而2008年爲1/3。

城市化: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步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帆:如何實現從外需向內需的轉變?國內需求如何才能支撐中國製造業?城市化是一條路,城市化滯後是外向型發展模式的原因或結果。

中國製造業從出口轉內銷

由於海外訂單減少、成本上漲,中國華南出口型企業正把主戰場挪回中國國內。但儘管中國零售市場一直在成長,仍無法完全彌補出口部分的下滑。

中國
中國購物中心「空置」之憂

北京市中心幾座高檔商場臨近春節,卻門可羅雀。到2015年,中國購物中心的數量將比2001年成長793%。中國的消費在成長,但趕不上購物中心增加的速度。

鄧普頓新興市場掌門人看好中國

鄧普頓新興市場集團執行主席默比烏斯駁斥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日益濃厚的擔憂情緒。他認爲中國經濟正在轉型,但他補充說,從長遠看,印度更值得押注。

中國內需仍不振

安邦諮詢研究總部:內需不振是中國經濟的痼疾。在收入分配改革和利率市場化改革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前,中國消費內需的真正啓動幾無可能。

中國治理外部失衡須增緊迫感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盧鋒:外部失衡使我國經濟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風險遊戲中。這一遊戲持續時間越久,規模越大,我國國民儲蓄的風險就越高。

中國經濟短期內仍靠外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中國經濟應當儘快從以出口拉動轉向以內需驅動」的這種想法「看上去很美」,但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非常小。

「依靠內需」仍是望梅止渴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中國經濟靠四萬億投資保住高速成長,但坊間對外需已是一片噓聲,似乎自此拉動經濟只能靠內需。但如果外需不行,內需就行嗎?

中國開始成爲消費大國

據星展銀行估計,2009年中國內需增加了1800億美元,而美國只增加了900億美元左右。而亞洲其它地區的情況,與中國內需成長相似。

中國有能力轉向內需驅動

讀者羅斯教授:佩蒂斯先生認爲中國的成長幾乎必然會顯著放緩,對這種觀點我無法認同。事實證明,中國在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方面,具備強大、而非有限的能力。